•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

秦晓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27期
广西桂林市飞凤小学 541001

摘要:广西本土剪纸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剪纸艺术充满好奇。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课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剪纸的认识和文化积淀,以教学为契机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小学美术课程多元化,增强美术课程多样性,丰富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是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实践者。它可以加强学生美育,聚焦中国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新课标通过“综合 探索”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贴切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广西本土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课堂

一、广西本土剪纸艺术

(一)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平面纸质雕刻、剪的传统镂空艺术,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在纸上创作,是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活动,在民间已有千年历史。用于装点生活环境配合少数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传承延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艺术,蕴涵了悠久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百姓对社会认知、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实践经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育、表情、达意、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二)广西本土剪纸的艺术特点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广西本土剪纸因其所在地域和民族风俗习惯偏差,艺术特色也不尽相同。故而本土剪纸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以桂林、梧州地区为主的桂东部、桂东南部汉族居民居多的剪纸艺术,代表为阳朔剪纸和临桂剪纸,简称桂林剪纸。桂林剪纸有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其单色剪纸也注重剪纸的共同特点“连接性”(即一张剪纸作品完成后拿起来不散,有一定的完整性),比如行使在山水中的一条小舟或山上的白云、飞鸟等。其二,以南宁地区、百色地区、崇左地区为主的桂中、桂中南和桂西南的壮族居民居多的剪纸艺术。代表为田阳剪纸、武鸣剪纸和宁明剪纸。也称为壮族花山剪纸。壮族花山剪纸是广西最富代表性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田阳剪纸”已早为人所了解,因“田阳剪纸”一直以来为当地壮族人民衣饰所用,延续至今。其三,以柳州地区、河池地区为主的桂北、桂西北其他少数民族居民,代表为南丹白裤瑶剪纸,融水大苗山剪纸。称为桂北民间剪纸。桂北民间剪纸的题材以纹样图案为主,早时多数是作为民间绣花、挑花等的稿本而存在的。这三大类广西本土剪纸艺术,具有广泛的少数民族传统群众基础,体现于少数人民的日常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一部分。

二、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为求证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本土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性,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笔者学校的小学生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随机抽样调查小学3至5年级学生,共12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对剪纸有了解的学生115名,占比95.8%;对本土剪纸有了解的学生有36人,占比30%;上过剪纸课程的学生有60人,占比50%;希望小学美术课中有剪纸课的同学有78人,占比65%。从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网络、博物馆、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宣传,学生对剪纸艺术都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于广西本土剪纸的特点和与其他地区剪纸的区别不甚了解,且完全无接触。调查中也发现,学生美术课堂中绘画类课程占比较多,手工类课程比较少。因手工类课程的趣味性和乐趣,学生更加喜欢手工类美术课,从而大多数学生希望美术课中有剪纸课程,并且希望了解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魅力。

(一)开设广西本土剪纸教学课程,通过“综合·探索”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需要教师改变固有思维,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相交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发现”领域的课程。学生学习基础剪纸技巧后,教师需启发其运用不同形象相互结合在一起来寓意某种思想感情。如剪上一树梅花作为画面的主体图案,并在梅花的枝梢上加上两只有生气的喜鹊,再配上一个庄重的喜字与语文学科相综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与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常态、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和直接操作体验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价值观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是以重过程为主、多元激励评价方式为辅的课程。

1.通过“欣赏评述”,激发学习兴趣。从易到难,根据学生身边的常见事物出发,如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方形”或简单形状如“心形、蝴蝶结、松树”等,这些常见的基本图形剪纸可作为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面对这些常见的形状,学生好奇是如何剪出来的,从而对剪纸产生极大兴趣,在创作时个个激情四射、充满探索的精神。进而运用本土优秀剪纸作品进行艺术熏陶。例如:欣赏广西仫佬族剪纸传人罗华清历经三个月创作的8米剪纸长卷《歌仙刘三姐》作品,剪纸作品中数十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壮乡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传说生于唐代的刘三姐自小聪慧机敏,出口成歌,她崇尚自由,勇于反抗,往往大眼一转,俏嘴一张,蹦出的山歌使得前来挑衅的地主及秀才落荒而逃。刘三姐这一艺术形象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社会老少皆知的“广西名片”。让学生在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其对广西本土剪纸的好奇心。

2.专项图案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实现创新突破。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基本剪纸技巧后需引导学生启发想象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时,反复专项练习“锯齿纹”“圆纹”“月牙纹”等技法,引导学生使用“简化法”“添加法”等创作方法。面对字体剪纸时采用:“简化法”将“春”字下面的“日”变化为太阳;“添加法”将“春”字四周增加广西桂林特色的桂花剪纸,变化出更加形象的“春”字剪纸;“拟人法”将“春”字里的“日”变化成笑脸形象等。再如经典广西本土剪纸样式:双龙、双凤、蚂蚱、锦鸡、燕子、画眉、水瓢虫、鱼虾等,植物花纹有龙花、映山红、山茶花、喇叭花、青草、藤条等,此外还有浮云、彩霞、星星、太阳和月亮等,这些图案因其在装饰方面的用处不同,用作剪纸方面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启发教学下,开启了学生创作创新思维,将独具个人风格的剪纸有效融合于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中。

3.模仿练习作品,感悟高超复杂剪纸艺术形式,发现难点的纹样有目的刻意练习,深入体会名家作品剪纸技巧和创作规律,如团花剪纸中如何正确折叠学习其中“三折”“四折”“五折”“六折”等多种折纸技巧、花鸟剪纸中的构图和明暗镂空设计、剪纸手法上如何刺孔等。模仿练习更容易上手操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还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潜移默化的通过学校传承非遗文化。

4.在激励性评价中,为增强学习兴趣,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增强学生自信性,设置学习奖项如“壮乡剪纸小达人”“桂花剪刀手”等奖项;收集学生作品,开设校园作品展装扮教室、剪纸集装点校园。正如此次笔者学校的小学生们为喜迎二十大,将广西本土少数民族壮族、苗族、瑶族等当地风俗、风景、特色美食等元素融入剪纸中结合热爱祖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创作爱国剪纸作品,学校将其优秀剪纸作品,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全力营造"忆党史、颂党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累计完成学习党史、国史和喜迎二十大等剪纸作品150幅,学校选取其中优秀师生作品展出。让学生以剪纸学习活动为乐,提升自我认同感,并认识剪纸美化装点生活的作用。

(二)广西本土剪纸与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融合的难点

1.专业性教育人才缺失,教材枯燥。教师对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对深入理解和掌握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理论知识十分匮乏,美术课堂重复着单一枯燥的课程教材,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陌生,自然失去兴趣,更加无法投入身心进行学习活动。

2.教学模式单一。在学科教育中,对美术课程不重视,剪纸教学被忽视,广西本土剪纸更是被遗忘。学生美术课堂中绘画类课程占比较多,手工类课程比较少。因手工类课程的趣味性和乐趣,学生更加喜欢手工类美术课,从而大多数学生希望美术课中有剪纸课程,并且希望了解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魅力,在学校日常美术课中难以推广。

3.广西本土特色剪纸教材缺失。目前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剪纸板块内容较少,且剪纸在全国各地中因受到地方影响,风格迥异,在教材中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剪纸,同时本土剪纸教材基本没有,学校也无法形成系统的剪纸教材。课堂实施比较困难,缺乏与教学相关的材料、设备。

(三)广西本土剪纸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教材趣味性。地方学校应当注意加强教师的剪纸能力培训,通过网络培训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专业能力,培训结合艺术参观交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励教师深挖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和掌握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理论知识,通过简单图形入手增强教材趣味性,如圆形、三角形、方形、心形、蝴蝶结、松树等,激发学生好奇心。面对这些常见的形状,学生好奇是如何剪出来的,从而对剪纸产生极大兴趣,在创作时个个激情四射、充满探索的精神。

2.教学模式多元化,深入研究广西本土文化和传统,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整理教材为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做奠基石。创设剪纸特色教室、开设“妙手生花”剪纸社团、剪纸商品交换点等营造艺术氛围。课堂上把孩子们称为小小剪纸传承手艺人,营造“仪式感”,在视觉、听觉上感染学生。教室环境布置上,创设剪纸艺术墙、体现艺术氛围、剪纸价值和剪纸起源和发展,刺激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内心的好奇。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播放适应场景的音乐,让学生的听觉感知艺术魅力,把音乐与美术结合,营造美妙的剪纸艺术学习氛围。

3.丰富教材多样性,由于教材资源匮乏,收集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包括两大部分:广西本土民俗特点、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剪纸技术技巧、创作理念的综合与探究。例如:教师深入研究南宁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钟昀睿和她的学生们一起创作的一幅38米长的《百虎图》原创剪纸长卷。她是南宁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广西老年大学的剪纸老师,教师可参考广西本土优秀剪纸作品,进而丰富教材多样性,他们别出心裁地在老虎的身上融入广西铜鼓元素,用壮锦纹样装饰老虎,剪出老虎戏绣球等作品,富有壮族特色、雕琢精致、栩栩如生的老虎剪纸作品,把壮族吉祥的元素加入到创作中,比如绣球包含了丰富的情谊,代表着亲情、爱情、友情,壮族的铜鼓代表击鼓同心,壮锦代表锦上添花。这些代表吉祥的虎年剪纸,既突出了我们壮乡的特色,又不失去我们的民俗特色。

(四)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的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广西本土剪纸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本土剪纸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可以采取赏析课、训练课、创作课等多元化专项教学课程,使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本土文化和创新中得到灵感和启发产生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本土文化剪纸的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作为工具材料便捷、技法易掌握的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融合。

1.了解广西本土剪纸文化。简单朴素的制作材料,让剪纸这一镂空艺术得到传承,形成民间艺术发展中的活化石。广西本土剪纸是民间百姓长期传承和创造出来的瑰宝,其特色和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关,以花鸟虫草、动物风景和传统图案为主。广西本土剪纸艺术体现了百姓们的生活乐趣和文人思想,成为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然而剪纸艺术至今却发展缓慢,其根本在于学校美术教学中剪纸课程的匮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学剪纸课程,剪纸课程的开发能使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传统艺术,从而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从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普及和弘扬广西本土文化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剪纸的认识和文化积淀,以教学为契机,使广西本土传统剪纸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得到传承。实践发现,通过对广西本土传统剪纸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很大的提升。

2.丰富广西地区本土剪纸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结合新课程标准注入小学美术课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加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广西本土剪纸在学校校本课程中和社团课程中开展,作为美术课程的补充,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在广西本土剪纸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需不断研究和深入探索,主动到当地学习本土的剪纸技艺,研发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剪纸课程,丰富本土特色课程资源。艺术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教学不仅要教授剪纸技术,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内涵背景的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民间艺术的伟大。

3.提升学生综合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对剪纸兴趣和知识技能,弥补实际美术课堂中缺乏手工类课程的不足。实践中,可以用“欣赏评述、模仿应用、创作创新、综合探索”四个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和水平。学生通过剪纸过程、剪纸历史、剪纸作品的学习能够欣赏美、体会美、运用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在脑海中想象创作形象,对创作对象进行组合、添加、简化才能在纸上剪刻出来,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对民间百姓淳朴、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分析,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拓宽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探索能力。

三、总结

将广西本土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传承传统文化最优的途径之一。广西本土剪纸艺术真正地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发展。剪纸艺术不仅专业性强,对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审美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广西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加强剪纸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剪纸创新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推动小学美术剪纸的发展,丰富小学美术课程资源,而其社会价值也不可估量,剪纸这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不仅取材包罗万象,用途也十分广泛,如陶器、漆器、生活装饰等都可以运用剪纸艺术在其中用以传播中国剪纸传统文化。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培养民族的审美能力,促进祖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输出中华剪纸艺术文化的重要推行者、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柳蠲.浅谈《美术鉴赏》课程[J].四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剪纸艺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易心.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曹宁.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