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能力探索

龙伊婷 肖诗雨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3年8期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要: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也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养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内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流,对外影响中国的外交地位。本文旨在探索大学生可通过融媒体这个媒介传达出自己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第二语言讲述不一样的中国风采和故事。

关键词:英语;融媒体;传统文化;创新策略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了中华文化对外地广泛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与此同时,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的高速发展,这都加速了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外交上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如何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并且让外国人以冷静包容的态度接受它,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路径上取得了新的机遇。融媒体融合的理念,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介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使文化突破了国界实现了融合与交互。本文立足于大学生依托英语,借助融媒体技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传播意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近年来,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革。传统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背后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限制着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致使文化传播效果惨淡

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但在现实生活中,身上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素养却越来越少。[2]这些文化素养缺失使得大学生在对外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漏洞百出,没有达成文化所应呈现的效果。

追其根本,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入学习是成为文化传播局势惨淡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大部分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都止步于在课上所学习的古诗词,文学片段节选等,但是这些文化知识非常浅显,不足以作为大学生对外传播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无法把其文化背后所传达的真实意图更好的翻译成外国读者可读性文本,使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只有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例如茶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想表现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3]

(二)大学生存在英语语言输出障碍,阻碍文化的向外传播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曾提出过科教兴国的政策,希望可以通过发展教育来促进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治国理念,但是在其实施的途中却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输入与输出脱节;重输入、轻输出;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重结果、轻过程;多灌输、少互动等问题。[4]这些教学问题的存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试机器,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与提升。

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因为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要的交流手段。掌握英语口语可以使人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成为学习者需要学习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尤其是口语,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5]

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迫在眉睫,要帮助他们破除英语语言的输出障碍,去除所谓“哑巴英语”带来的口语恐惧,让他们自由的运用第二语言讲述不一样的中国风采和故事的。当大学生能够勇敢且自信地去运用英语口语表达想法,交流思想时,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的向外传播与发扬,彰显出时代新青年应有的自信与自强。

三、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途径

(一)利用融媒体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融媒体并非一个具体的实体媒体,其是一种能够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优势进行整合,促使媒体功能和价值获得进一步提升的新模式。[6]

在当今世界,传统的中华文化不能很好的为外国人所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很难被外国人理解。语言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桥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刻不容缓。在学习好中华文化的同时,重视英文输出能力的培养,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是文化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交流和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普通民众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语言有喜怒哀乐、有民族优越感、正义和傲慢等共同特点,这也是中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难点。但是,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原有语境”,成为了“不同的意义生命”,是否就类似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若形成质变,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就会有所减损,如此进行的跨文化交流也许就并非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了。[7]世界文化背景下,以大学生为抓手,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能力,拍摄短视频,把传统文化视觉化,利用融媒体平台讲述来自大街小巷口口相传的中国故事。二是在于一些传统文化距今时间过于久远,仅仅是文字的单一描述很难达到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融入现代元素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外国的唐人街里,可以将虚拟仿真技术、动画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其中,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如进行历史场景的再现,进而为外国人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于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激发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

(二)英语创造机遇,把握受众特征

英语是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一项研究表示,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普遍途径便是新媒体,如微信推送,微博等社交账号和个人化媒体宣传方式等[8]。通过在这些平台上的相关搜索发现,基本上没有多少真正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有关历史科普。如果最纯粹的科普有效用的话,也许跨文化交流这个行业都会失去一部分存在的意义。比如,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即使历史节目《国宝档案》比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讲述了更多的历史文化,但《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解说在整体上明快、自然得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一些口语化、网络化的表达,让人觉得仿佛就是一个朋友在跟自己聊天,这样的解说方式非常接地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因此,要做到成功的对外传播,首先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民众的喜好,其次是传播的效力与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范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结语

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新兴一代青年的身上。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勇担重任,不负韶华,积极地运用专业技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要大胆依托与运用融媒体技术,创新传播路径,突破传播的思维局限性。除此之外,大学生应当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入的学习理解,扩宽其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途径。在对大学生培养的时候,既要注重输入,又要注重输出,两者有机结合,多给予他们口语输出训练的机会,以此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创新推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0页.

[2]唐明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现状、原因分析及培养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89-91.

[3]齐石.分析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J].福建茶叶,2021,43(09):223-224.

[4]尹波,蒋家莉.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脱节问题与对策[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23(04):73-75.

[5]陈鹏.大学生英语口语障碍心理因素质性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2):179-181.

[6]译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创新[J].传媒论坛,2021,4(24):135-136.

[7]孟禾.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187-189+192.

[8]帆.在华外国人的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中国对外传播研究路径的再审视[D].上海:复旦大学,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