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杨婉莹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3年9期
四川省广汉中学 四川 广汉 618399

摘要: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杂文以其短小轻快、犀利深刻的风格影响了数代作家,激励了一代代人,也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学习篇目。本文通过梳理杂文的产生与发展,结合鲁迅的多篇杂文,总结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风格及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鲁迅;杂文;艺术特色

一、杂文的产生与发展

“杂文”一词,最早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杂文在语言及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当文学进入到现代时期,杂文就其特点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散文艺术形式与社会现实生活多方面内容特别迅速、直接、紧密的结合;二是篇幅格外短小,言简意赅。”这样一来,杂文因为顺应当时时代的需要,在一段时期里力压诸多文体,在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鲁迅为首的众多文人聚集在上海,他们“蜗居”在逼仄的亭子间里,冒着巨大的风险,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以杂文形式为依托,对文学发展的走向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残酷的社会现状展开猛烈的批评;对混乱的政治局势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道貌岸然的汉奸走狗进行深刻尖锐的揭露;基于此,杂文因其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成为热心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作家们最喜爱的文体之一。

杂文的兴盛,不仅由于它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的特点以及顺应时代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报刊杂志在上海的繁荣发展,给了杂文更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机会。柯灵主持编写的《文汇报》文艺副刊《世纪风》接收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刊登其中的杂文在批评时政、揭露日军暴行、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译报》副刊《爝火》与《大家谈》,《导报》副刊《晨钟》,《大美报》副刊《早茶》,《华美晨报》副刊《镀金城》等,也积极刊载杂文,为杂文创作的愈发活跃推波助澜。以学习和发扬鲁迅杂文风格的专刊《鲁迅风》在此时也面向大众出版,因为鲁迅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得杂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至此,上海的杂文在鲁迅等人笔耕不辍的努力之下达到了巅峰。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从1925年开始,鲁迅先后出版了《热风》《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杂文集,他的杂文化身为一个个锋利的“投枪”与“匕首”,稳准狠地插入反动势力的心脏。鲁迅先生的杂文以犀利著称,但若仅仅将他的艺术风格定义为“锋芒毕露”,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狭隘的。所以就有必要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特色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鲁迅先生的杂文数量众多,尤其是在后期,更是以创作杂文为主,故而其不仅高产,还有着十分多变的风格。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两篇鲁迅先生的杂文,一篇是写于1926年3月的《记念刘和珍君》(《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另外一篇则是写于1934年6月《拿来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四)。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用他隽永的文字表达了对于爱国青年刘和珍的哀思,赞颂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大批爱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并且赤裸裸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忍暴行,对于“流言家”“旁观者”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因此写出了“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的至理名言,唤起了大批民众的意识觉醒;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用他充满讽刺性的幽默语言,运用合理的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及因果论证,多角度的阐述了“闭关”“送去”“送来”的种种不良后果,期望唤醒“沉睡”中的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有志青年们,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对待摆在面前的事物,要有选择性的摘取,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教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行文思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辨性,还要帮助学生回顾历史,认识到一百多年前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先驱浴血奋战,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里,不仅仅是对待恶势力的严肃深刻,在不少文章中还流露出诗一般的意蕴。在鲁迅先生的《夜颂》一文中,他将夜比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在《记念刘和珍君》等回忆性文章中,也时常表现出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赞扬与惋惜,对过往友人真挚的怀念与追忆。这样的文风,做到了理性与诗性的结合,令人回味无穷。鲁迅先生曾在其杂文集《伪自由书.前记》中说到:“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这也是他杂文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他的杂文中,会经常出现“趴儿狗”、“苍蝇”、“媚态的猫”、“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这样的描写,使人们能迅速了解敌对势力丑陋的嘴脸,实在是入木三分。此外,鲁迅先生的文风在犀利之余,还不乏幽默感。而讽刺与幽默的结合,常常让人能够更加欣然的接受自己的观点,扩大革命势力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因为时局的波谲云诡,容不下作者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故而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短小精悍但又能做到一针见血,形成了他独特的杂文风格。

参考文献:

[1]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刘绶松.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196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