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学过程需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对思维方法的引导,注重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问题时,如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本文将结合阅读教学示例,从创设批判性阅读的情境;实行合理提问及引导等方法,教授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开展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正向发展三个方面提几点关于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所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指出:“本任务群意在指导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推理、批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维的逻辑性和对事物真实性的辨别,甄别是非、善恶,提高理性思维能力[1]。”作为一线教师,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顶峰时期,理应得到有效的思维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1 创设批判性阅读情境,发展学生思维深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性求真的批判性思维原则,引导学生以谦虚、公正的态度去阅读,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大胆质疑教师观点并交流、分享意见,在合理的问题情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1 解放学生思想,增进师生交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习惯。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自我反思的趣味,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善思考、勤思考、会思考的能力。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避免这种模式的发生,在学生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应与学生建立良好、友善的师生关系,保持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通过师生间密切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同时也能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1.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在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中所蕴藏的知识消化理解,以此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这是建构主义者尊崇的观点。一线教师理应纵观全局,从文本内容出发,通过设计有效的批判性阅读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维活动,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2]。
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这部小说中围绕“被子”一物来设置“冲突”,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学习趣味性。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领读课文,并将文本中设置“冲突”的位置自行勾画出来,并以小组分工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辨别他人话语信息的环境。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主动找出文本中有理解困难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情境教学过程,鼓舞学生敢于创新、批判和质疑,以此来对学生想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更进一步的培养。
2 深入理解文本,教授学生批判性阅读方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衡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应立足于不同视角,赏析和解读文本,通过仔细解读文章的布局谋篇、写作特色等,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文本,并强化个性化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前提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如何理解文本。阅读应依托文本内容、逻辑、情节、结构,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去寻求合理怀疑与求证。“深入理解文本”需要教师依据文本,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逻辑思路及结构框架,与作者形成有效对话,提出观点并有效论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3]。
2.1 多角度分析文本,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能够运用多角度的阅读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这对提升语文阅读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文本以此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思考。
2.2 合理设问教授学生方法,让学生会疑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与深入分析文本只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还需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然后再教授学生对文本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理设置问题,教会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质疑、会疑,在解决疑问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随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预设问题的框架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3 开展多元化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正向发展
一般来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遵循“搭建支点—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讨论—成效反馈”的基本流程[4]。其中,建构科学有效的成效评价反馈机制是语文教师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环。相比较现如今的评价方式,如需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需同时统筹教师和学生两者的评价作用,在过程性评价中需采用师生共评的方式。其次,要将阅读鉴赏能力、分析思考能力、问题延展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主体内容[4]。
结束语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获得长期发展所需具备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展开质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黄强.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J]. 教师教育论坛,2022,35(10):35-37.
[3]张杨. 《百合花》批判性阅读教学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5):33-35.
[4]程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