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控制

——价值理论的外语课堂无聊情绪研究

胡玲玲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3年26期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摘要:外语学习无聊是复杂的动态体系,是在于周围环境的复杂互动中产生的情境性心理特质。基于控制—价值理论,外语课堂环境中,无聊情绪的产生与学习者主观控制之间呈现曲线关系,无聊最可能发生在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不高(高控制感)或任务要求超出能力范围的时候(低控制感)。对控制—价值理论与无聊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帮助教师发展相应策略来减轻无聊情绪。

关键词:控制—价值理论;外语课堂;无聊情绪

一、引言

近十年,在积极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情绪研究的共同推动下,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情绪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成为外语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外语情绪研究对象逐渐从外语焦虑、外语愉悦拓展到其他多种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其中,无聊情绪因其普遍性和对学习效果的负向预测作用成为二语情绪研究的新热点。

二、控制—价值理论

控制—价值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情绪理论,为学业情绪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的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常用于分析、解释学业情绪的结构、起源、影响因素及结果(Pekrun 2006)。控制—价值理论认为学业情绪是由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唤醒的情绪(Pekrun & Perry 2014),主张从指向目标、效价及唤醒度三个维度定义学业情绪。指向目标将情绪分为过程型情绪(如无聊和愉悦)与结果型情绪(如焦虑和悲伤);效价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如愉悦)与消极情绪(如无聊);唤醒度将情绪分为高唤醒情绪(如愉悦和焦虑)和低唤醒情绪(如无聊和沮丧)。据此三维结构,外语学习无聊情绪被认为是一种消极、低唤醒、过程型情绪(Li et al. 2021)。消极学业情绪会限制学习者的思维和行动,从而负向影响学业成绩。

三、外语课堂与无聊情绪

外语课堂是进行外语学习的特殊场所。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方面对课堂环境进行了界定。Knirk(1979)从物理环境角度出发,认为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课堂环境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感知和感受,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教学实施过程、学业活动和学习效果。积极有效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效能、学习投入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有效减少无聊的产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身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国学者赵庆红和徐锦芬提出从学生知觉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课堂环境感知与其课堂行为的关系,共包含六个影响因子:学生凝聚力、教师支持、课堂参与、任务取向、语言学习机会、生生合作(2012)。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显著相关;课堂环境感知与课堂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解释力;课堂环境感知不同的学生,其课堂行为有显著差异。这与陈衍等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对课堂环境感知良好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积极;而感知较差型学生比感知一般型学生更加敢于质疑(2017)。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正向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和积极情绪,如外语愉悦;同时负向预测学习者的消极情绪,如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无聊等。

在我国,外语课堂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和练习语言输出的最主要场所。在外语课堂,学生对外语材料的获取受到限制,再加上外语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期间不断受到同伴或是教师的评估,容易营造一种不同于其他课堂的紧张、焦虑气氛。不断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显著影响其学业表现和学业情绪(如外语愉悦、外语焦虑等)。但是无聊作为一种在外语课堂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因其“沉默”的特点(Preckel et al. 2010),其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却经常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忽视。教师可能会认为无聊情绪的产生是由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懒惰、焦虑或缺乏主动性等原因导致的,由此推卸相应责任(Macklem, 2015)。

应用语言学领域对外语学习无聊的探索始于Chapman(2013)对美国大学生在德语课堂开展的无聊研究。此后,不断有研究探索课堂环境与无聊之间的关系。课堂中的任务活动若单调重复、与学生水平不匹配,教师的管理风格、教师低参与度等都会加剧无聊情绪。2020年,Pawlak等设计了实用英语课堂无聊问卷,并对波兰107位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无聊情绪研究,发现无聊的强度同教师特点、课堂主题、重复性任务,任务实施、任务与学生水平不匹配等因素相关。无聊会引发动力下降、注意力涣散、认知错误等不良反应,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大陆外语学习者的无聊情绪研究始于2020年(李成陈,Dewaele 2020)。刘宏刚和李靖(2021)认为:外语学习无聊是复杂的动态体系,产生于学习者参与复杂的外语学习活动过程中,即具有一般学习无聊的特点,更与外语学习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表现出高度的情境性。李成陈等(2023),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在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展开大范围外语学习无聊情绪混合研究过程中,开发了外语学习无聊量表,突出了外语学习无聊的情境性和个体差异性。根据价值—控制理论:无聊与主观控制之间呈现曲线关系,当个体的控制感很强或很低时,预期的无聊水平较高,当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处于中等水平时反而较低。这与李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无聊情绪的研究和测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并理解外语学习无聊的本质、特征、维度、结构和类型;在实际教学中,有助于教师适当地组织课堂环境、合理设计课堂活动,预设干预措施,灵活处理各种状况下可能出现的无聊情绪,从而减少无聊的产生。

四、总结

在教育领域,无聊是有意义的心理-生理反应的心理状态,不是“沉默”的情绪。对控制—价值理论与无聊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无聊情绪产生的原因,发展相应策略减轻无聊情绪。同时,教师针对外语课堂无聊的干预具有双重意义。外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体验,培养外语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优化外语学习状态,提升学习者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Dewaele, J.-M.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in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Obstacles and Possibilitie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5(03):367-380.

[2]Li, Chengchen. A Control-value Theory approach to Boredom in English Clas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21(01):317-334.

[3]Pekrun, R. 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 Assumption, Corolla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04):315-341.

[4]Pekrun, R. & R. Perry.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 In R. Pekrun & L. Linnenbrink-Garcia(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motions in Education [C].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30-151.

[5]Preckel,F.,T. Gotz & A. Frenzel.Ability Grouping of Gifted Students: Effects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Boredom[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 (3):451-472.

[6]陈衍,徐梦佳,于海波. 高职院校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9):54-60.

[7]李成陈,J.Dewaele.特质情绪智力及线上学习收获感对外语课堂无聊的预测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5):33-44.

[8]刘宏刚,李靖.外语学习无聊情绪研究:综述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005):10-17.

[9]赵庆红、徐锦芬. 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的关系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4):66-69+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