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存在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和政策障碍,包括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挑战、财政投入与支持问题、金融服务与支持困境以及人才短缺与培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财政;金融;人才
一、乡村振兴困境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土地资源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效率,更对乡村旅游发展及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与乡村旅游发展矛盾突出、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以及持续增收效果不佳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首先,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体现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由于资源排查的不全面和部分资源整而不用,导致浪费了边角地块和河道边缘等资源的价值。同时,部分土地整治后由于经营户违约、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及极端天气影响等原因,出现闲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其次,土地管理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土地政策对乡村旅游用地的制约。尤其在历史文化名村等古村落,土地政策的严格限制使得村民在改善居住条件与保护传统建筑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同时,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用地的专门性法律规定和相关规范,使得乡村旅游用地在法律上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再者,耕地“非粮化”现象的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等,不仅破坏了耕作层,也严重冲击了耕地保护红线。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防止耕地“非粮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粮食种植面积的波动反映出种植户对粮食生产的信心不足。
最后,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方式粗放等因素影响了持续增收。资本下乡流转土地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对土地依赖性低,加之土地流转期限短,难以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这不仅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也难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二)财政投入与支持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财政支持作为关键动力,其投入规模与结构直接影响着乡村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然而,当前乡村振兴正面临财政困境,主要问题在于产业资金保障不足与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相较于其他行业,农业产业的财政支持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以湖南省为例,虽然农林水科目的支出占比逐年上升,但整体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显示出对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的不足。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其财力有限,过度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且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资金分配不均,难以精准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更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生产性补贴,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这种“重生产、轻民生”的支出结构,不仅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布局,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以玉环市为例,其财政支出结构显示,虽然社会民生类支出占比较大,但农林水等乡村发展关键领域的支出却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财政支出结构亟需优化。
(三)金融服务与支持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服务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却面临多重挑战,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
首先,城乡发展要素流动不畅是制约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产权流转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要素流转不畅,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同时,乡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农业难以吸引足够的金融支持,资金外流趋势加剧。
其次,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限制了其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农业作为弱质性产业,其风险性较高,而当前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农户保险意识薄弱,导致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分散和补偿。
再者,金融服务基础环境的有待优化。金融法制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不仅增加了金融服务成本,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满足率,使得乡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实力偏弱也是一大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大银行的挤压和虹吸效应,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上力不从心。此外,融资渠道有限,进一步削弱了其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
(四)人才短缺与培养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核心驱动力,其数量、结构和培育机制直接关系到战略实施的成效。以四川盆地中南部的农业大县仁寿县为例,尽管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口优势,但在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成为制约仁寿县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人才仅占乡村总人口的1.04%,且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多为技术型人才,缺少高层次人才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结构不仅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其次,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备也是仁寿县人才振兴的一大难题。当前的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实际需求导向,导致人才政策与乡村发展需求脱节。同时,忽视了对乡土和返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剧了人才流失。
再次,基层干部的培育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领导力量的建设。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成效。然而,当前培育机制存在缺陷,如缺乏规划、晋升通道有限,导致基层干部老龄化、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引领乡村发展。
最后,乡村产业带动作用式微,两栖人才匮乏,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振兴的困境。乡村产业的单一性和低附加值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人才外流严重。同时,城乡两栖人才的匮乏也限制了资源流动和产业创新。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挑战与困境,本文提出一系列策略与建议,以期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成为关键一环。从粮食安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到生活空间的优化,土地策略的实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与布局。
首先,“藏粮于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石。通过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清理腾退低效果木、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既要保护好每一寸耕地,还要提升耕地的质量和产量,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同时,压实四级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和品质。
其次,重构乡村生产空间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步骤。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以及工业园区化。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体系。
再者,重构乡村生态空间是实现生态振兴的必要条件。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管控土地污染源、建立生态拦截系统等措施,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弹性和服务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最后,重构乡村生活空间是实现组织和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规划整合农村聚落、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的乡村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特色乡村文化景观、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发展特色产业等,以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复兴的互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财政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财政的支持作用举足轻重。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财力保障、城乡融合及多元共治等方面制定与实施精准、高效的财政策略。
首先,构建财力保障机制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这要求财政支出必须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确保农业农村领域的财政投入规模适度增加,比例有所提升。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探索财政支出的基金化支出方式,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此外,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其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这要求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强基层政府财力,提升公共服务提供能力。通过转移支付改革、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措施,推进财政纵向和横向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同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移支付制度,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这要求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的原则,完善财政资金监管体制和预算公开化、透明化改革,推动民主参与,规范财政资金分配。同时,培育乡村治理主体,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协商对话机制,推进乡村自治。通过公共财政推动乡村德治,加强制度建设,并推动财政资源、服务和管理向基层延伸,提升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金融篇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作为核心驱动力之一,对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农村金融领域的挑战与机遇,需构建全面、系统的金融策略体系。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管理和服务体制是基石。这要求金融机构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理解,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领,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及科技创新的支持,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升级。
其次,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是关键。这包括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合法合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同时,需规范非正规金融,防范风险,确保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再次,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是保障。通过财政贴息、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方式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模式,盘活农村资产,激发经济活力。
此外,建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回流机制是推动乡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农村,支持乡村振兴。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聚焦供给侧改革。这要求金融机构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支撑。
四、人才篇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关键一环。针对当前乡村人才短缺、结构失衡等问题,需采取综合策略,促进人才引进、培养、留任和流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树立全新的乡村人才观,摒弃传统思维,以人才振兴为中心,制定系统的人才规划。通过设立“乡村人才开发管理总站”,完善人才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其次,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务水平,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其示范作用。同时,完善党员待遇保障,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以组织振兴推动人才振兴。
再次,深化农科教融合。适应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农科教融合,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科教合作与交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保障制度。以乡愁为纽带,吸引外出人才回流;以乡情为引领,鼓励城市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以乡土为本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优惠政策,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
最后,推动城乡融合,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通过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培育城乡两栖人才。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束缚,实现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面临土地、财政、金融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与政策障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