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案例

谢玉红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3年28期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甘肃 武威 733999

一、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生物现象,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以下将介绍几个初中生物创新实验案例。

二、创新实验案例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实验目的

传统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通常是设置几组对照实验,分别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本创新实验旨在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更全面、直观地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二)实验原理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三)实验器材

透明塑料盒、湿棉花、干燥棉花、保鲜膜、温度计、不同种类的种子 (如绿豆、玉米、小麦等)。

(四)实验步骤

1.将透明塑料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标记为 A、B、C、D。

2.在 A 区域铺上湿润的棉花,放入适量的种子,用保鲜膜封好,标记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在B区域铺上干燥的棉花,放入相同数量的种子,用保鲜膜封好,标记为“适宜的温度、无水分、充足的空气”。

4.在C区域铺上湿润的棉花,放入种子后,用保鲜膜封好大部分,只留一个小口,标记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空气不足”。

5.在D区域铺上湿润的棉花,放入种子后,将其放入冰箱冷藏室,标记为“低温、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6.每天观察并记录各个区域种子的萌发情况,包括萌发的种子数量、幼芽的长度等。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每天的观察记录,绘制出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萌发的进度图表。分析数据,比较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六)实验创新点

1.采用透明塑料盒,方便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同时设置多个环境条件变量,更全面地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三、创新实验案例二: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

(一)实验目的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应激性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传统的观察方法可能不够清晰和直观。本创新实验旨在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更清晰地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

(二)实验原理

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草履虫培养液、棉花纤维、蔗糖溶液、食盐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在载玻片的一端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另一端滴一滴蔗糖溶液,用棉花纤维将两者连通。

2.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另一端滴一滴食盐溶液,同样用棉花纤维连通。

3.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记录草履虫在不同溶液刺激下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分析草履虫对有利刺激和有害刺激的反应。

(六)实验创新点

1.同时设置有利刺激 (蔗糖溶液)和有害刺激 (食盐溶液),对比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

2.用棉花纤维连通溶液,使刺激更缓慢地传递,便于观察草履虫的反应。

四、创新实验案例三:探索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生物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通过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现象,不仅能够加深对这两个过程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条件。

探究呼吸作用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

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三)实验器材

新鲜绿叶植物、碳酸氢钠溶液、清水、碘酒、燃烧的火柴或蜡烛、透明密封袋、黑色塑料袋、温度计光照灯、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选取几片新鲜的绿叶植物叶片,确保叶片表面干净无污渍。

准备两个透明密封袋,一个注入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模拟富含二氧化碳的环境;另一个仅注入清水作为对照。

将叶片分别放入两个密封袋中,确保叶片完全浸润在溶液中或贴近水面,同时密封好袋子。

选取另一组新鲜绿叶植物,将其置于黑色塑料袋中,模拟无光环境。

准备一根燃烧的火柴或蜡烛,用于后续检测氧气含量变化。

2.实验操作

将两个密封袋放置在光照充足且均匀的地方,使用光照灯调节至适宜的光强。

设置计时器,记录一定时间(如2小时)内叶片的变化。

将植物连同黑色塑料袋一起放置在温暖且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以减少外界干扰。

等待一段时间(如1小时),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3. 观察与检测

时间到后,取出叶片,用纸巾轻轻吸干表面水分。

在一片处理过的叶片上滴加碘酒,观察颜色变化。若叶片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对比两个密封袋中的叶片,分析碳酸氢钠溶液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时间到后,小心地将燃烧的火柴或蜡烛伸入黑色塑料袋中,观察其燃烧情况。若火柴或蜡烛迅速熄灭,则说明袋内氧气含量减少,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同时,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袋内外的温度差异,探讨呼吸作用与热量的关系。

4.结论与分析

讨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光、水、二氧化碳)及其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分析碳酸氢钠溶液如何促进光合作用,以及对照试验的重要性。

5.实验拓展

可以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光照强度、温度、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规律。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结构,特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加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机制的理解。

通过本次创新实验,学生不仅直观地观察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现象,还通过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了对这两个生物学过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