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吴雪霞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4期

摘要:小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并成熟,因此是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所以,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切入,从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环境构建、加强认知教育三个不同维度探索了二者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4-159

近些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尤其受西方不良思潮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也逐步体现出来。同时,结合一些小学生的心理实际问题来看,大多都是因为道德缺失或者法制教育缺失。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的契合点,积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是现阶段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及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针对小学生心理层面的保健、指导和发展。其目标在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推动心理发展、挖掘心理潜能,进而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围绕着小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和国家、世界等进行道德、法治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其中,重点讲述了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非公正、善良与邪恶等,重点在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生活性、实践性以及系统性的特征,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内心活动体验、生活学习经历以及个性情感发展紧密联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维度上的教育教学和思想引导有着统一性,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1)积极挖掘教材内容

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积极挖掘小学道德与法

治中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重要的基础,这也是二者教育融合的首要途径。而且,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实践活动和道德教学都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在实际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深度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发掘出可用的心理教育资源,并将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内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合二为一,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课堂呈现出有趣欢乐的氛围,学生进入到快乐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这个时候,教师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学生叙述快乐带给自己的变化,诸如“自信”、“勇气”、“积极向上”等。这样,学生心理将会趋于“勇敢”、“积极向上”、“自信”。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故事教学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这表明了教育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所以,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心理感知,逐步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并深入了解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关于“诚信”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教学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规则,让学生经历说谎的“假性胜利”、“恐惧”、“失败”等心理情绪;在关于“合作”的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以“集体蛙跳”、“团队跑步”的方式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进而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认知。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学生对于知识要点也有了深刻理解和掌握。

(3)加强自我认知教育

受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极易产生一些相对

负面的心理现象,诸如“自卑”、“骄傲”、“自私自利”等。究其本质而言,这都是因为小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教育而造成的。其中,“自卑”心理源于日常学习中长期处于落后而又无法进行改变造成的消极心理。“骄傲”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小学生尚未进入社会,且当今生活物资水平较高,生活中也没有受到过打击和挫折。“自私自利”的心理源于当下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宠爱太多。针对此类的心理,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可以利用道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并予以纠正。

例如,在关于“关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爱家人、关爱同学,进而树立“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念,纠正“自私”“自卑”的不良心理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对“关心他人”“学会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认同,在关心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也接受被爱,所以“自私”“自卑”的心理就能得到矫正。

结束语: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已经渗透到了现代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学科中,且已成为教育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实现这两门课程的双向教育发展,还能让小学生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积极探寻和研究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创新途径,积极创新融合方式,让小学生在道法教育的情操陶冶之下,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红斌,宁慧鸿.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基于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38(01):102-106.

[2]雷劲.凸显生活气息的法治教育——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级教材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23-26.

[3]郑术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评《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J].食品科技,2020,45(08):311-312.

[4]刘玉庆.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J].华夏教师,2020(21):52-53.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5173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