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以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陈威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22期
云南工商学院

摘要:“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其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体制机制模式。本文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影响为切入点,探析了在此背景下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校政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后中央在各项会议中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自此,“供给侧改革”成为当今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改革而言,是面对多年来经济领域“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的经济结构及由此带来严峻问题而开出的一剂良药。简言之即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就其发展而言,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仅是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更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教育支撑。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探索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

三、校政合作的相关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校政合作”:高校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协作联动。就现有行政体制而言, 高校与地方政府一般来说不相统属,除了部分地方高职院校以外, 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的行政级别相当。尽管近年来国家强调地方高校要实现省、市共建 , 事实上在行政上高校与地方政府仍是各自为政模式。

“校政合作”最重要、最普遍的模式是“校地合作”, 即普通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全面融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依托,实现校地双方的共同发展。通过“校政合作”,利用政策资源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增强地方高校的比较优势, 在诸多高校已经成为发展共识。同样, 通过与高校建立全面、广泛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 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

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探析——以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要从宏观层面 (国家、教育部门),也要从中观层面(高校)和微观层面(院、系)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多层面去思考和实施。就宏观而言:国家和教育部门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布局,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高校评价的重要指标,改变过去对高校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中观而言,高校可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就微观层而言,高校各二级学院 (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授课模式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求侧”即社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云南工商学院是云南省省属民办本科院校,就目前其学前教育发展而言:学生数量与毕业生质量在云南省内口碑均较好。这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鉴于此,“校政合作”机制创新可考虑在既定的体制框架内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从如下方面探索其发展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整合资源,互利双赢,实现“校政合作”目标机制创新。

目标机制创新是“校政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确立合作目标,才能决定合作内容和合作方法途径的运用, 并进而确定人、财、物的合理投入。“校政合作”目标机制是指在未来某一时间,校政双方通过合作所应达到的预期状态以及这一预期状态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校政合作”的基本目标、目标结构特征、目标制定、目标实现的方式等内容。

与“政产学研”模式不同的是,“校政合作”机制创新中, 政府不是指导者, 而是参与者, 将行业、企业资源作为“政校合作”的部分或者主要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地方政府与高校的互利双赢。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政合作”的目标主要目标是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助“工厂模式”培育潜在的工程师,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行业、企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 。

云南工商学院作为首家入驻云南省昆明市嵩明职教新城的高校,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学校与园区共成长。2020年6月,嵩明职教新城管委会与云南工商学院进行校政合作实践探索,建立教学与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职教新城商业区各经营者开展员工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培、学历提升等提供服务。根据教学计划,学校将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园区相关单位实习实训,并与职教新城管委会合作共建“云南工商学院众创空间”、 “云南工商学院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习、实践机会。另外,双方还将联合组织学术活动,不定期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持续探索,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水平的合作。这为“校政合作”的目标创新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政策导向, 社会需求, 实现“政校合作”动力机制创新。

动力机制是“校政合作”的激励机制,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施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的机制 。

“校政合作”动力机制创新注重政策导向和社会需要两大因素。在政策导向上, 政府按照利益原则, 制定和规范旨在鼓励、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高校通过相关的激励政策措施激发所属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教师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就社会需求而言, 政府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校合作”满足一定时期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校按照社会需,借助于“政校合作”,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而激发高校教育教学相应变革。

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学生数量亦或是毕业生质量的角度而言业内口碑均较好。2019年9月云南工商学院与会泽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两年内投入160万元成立会泽县学前教育专业支教基地,加快发展会泽县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保障会泽县2019年拟建设的76所村级幼儿园师资配比。“校政合作”既可以解决该专业的实习路径,引导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亦可以解决会泽县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甚至可以为将来储备部分优秀教师,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双赢。就动力机制创新而言,为“校政合作”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共商共决,联动协同,实现“政校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供需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开放办学和合作办学在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满足行业和市场需求,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基本手段,政府、企业等办学主体可以参与其中,构建多元化、全面化的办学模式。

“校政合作”运行机制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高校供给侧改革模式下的“校政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是基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地位平等基础上,通过“校政合作”协议, 高校与地方政府所属各部门、所辖行业、企业建立的相互协作、互利互惠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及维护“校政合作”良性发展的机制。“校政合作”运行机制创新的微观要求需要建立校、政之间的共商共决、联动协同机制。对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和事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高校和地方政府通过“政校合作”运行机制 , 协商共决、联动协同,做出快速反应并开展相关领域合作, 以促进校地双方把握机遇, 在发展过程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云南工商学院于2020年8月承办民进中央“同心彩虹”暨民进云南省委“春雨行动”骨干幼儿教师同心班培训,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大量参与培训授课工作,通过自制玩教具材料、多媒体技术应用、蒙台梭利课程等理论课程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在共商共决,联动协同理念下,实现“政校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不仅更新了高校教师对于现行政策下农村幼儿园发展现状的知识储备,更是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引导幼儿教师学会充分利用园所教育资源与周边教育环境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毅英,童顺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J]江苏高教,2017(4):1-5.

[2]杨刚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7):101-104.

作者简介:陈威1987.12.26,男,汉,湖南娄底,院长/讲师,硕士研究生,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