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元四次”深度教学交流课教学设计(复习课型)
摘要:采用一元四次“深度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构高效课堂。一堂课是否好,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所以,深度教学是建立在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前提下的教学行为,而“一元四次”深度教学模式,“一元”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善学精教”,“四次”一方面是“问、思、悟、品”,另一方面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问题导向,思维贯穿,感悟思想,内化品格,发展创新,“四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一元四次“深度教学” 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新高考考情分析:
把握大势,紧抓大事,融入新时代情景,聚焦时政热点,彰显立德树人时代性,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撷取发生在学生身边乃至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增长生活智慧。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变化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这一“客观实际”基础上提出来的。
(2)学习运用唯物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最根本的要求是做到实事求是。要深刻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时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强调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和社会,而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和社会,而且能动地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三、学生学情分析 :
(1)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新课内容学习,对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内容已经初步掌握。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有一定的分析、应用能力。
(2)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立场和角度,又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论辩能力。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应着眼于从学生的主动论证去引领学生探究归纳,引导他们作出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和思考,生成知识点关联框架结构。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之际的情境导入,以《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新闻导入,行动方案贯穿整个课堂,一案到底一气呵成,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而结论的总结和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常规知识学习运用和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都交给学生去完成,问题设计难度适中,任务驱动,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论》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关联性强,但是应用对学生来说看似简单又很难应用通透,知识宽度和深度都有必要在复习课中渗透。所以在进行课堂中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本节课内容,达到增加学生生活常识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意识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在,《行动方案》具体执行中体现让学生分析是难度,让学生判断,只能通过教师展示总结和个别提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设计不知是否巧妙,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还要进一步深化,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运用唯物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最根本的要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在课堂上进行练习题的检测课后应该增加,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所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验证。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追求的艺术,也是一个无限探索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自我反思和创新,厚积薄发,用心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