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分析
——必修1-3册为例
摘要: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听说读写材料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来源(目标、本土、国际、中性文化)、文化要素(社会、美学内容)分析,旨在分析新人教版教材内容特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材料;文化;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深刻总结了21世纪以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具有本土情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新时代共享社区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提出英语学科核心能力应包括四个部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中外文化,识别优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反映了英语学科核心能力的价值取向。
因此,研究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是必要的,我们要不断丰富和修改英语教材的内容,补充文化内容,从而逐步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实现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文化内容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Cortazzi&Jin(1999),即文化来源而言,新版高中英语教学材料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本土文化;目标文化;国际文化;中性文化。Adaskou,B&Fahsi(1990),即就文化组成要素来说,可分为两种类型:社会和美学方面。
三、新人教版教材中文化内容分析
从图表可以看出,从文化来源来看,本土文化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目标文化。从文化要素上来看,阅读材料具体内容倾向于社会内容。本土文化涉及了我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有西北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五岳之尊泰安遗产保护、曲阜孔夫子庙;传统节日习俗,有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欢聚一堂的中秋节,也有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民族风俗侗族大歌表演,苗族乐器、服饰;优秀代表人物:郎平女排精神、医者仁心林巧稚、中国升空第一人杨利伟等。这体现了2020版课标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的要求。社会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文化习俗和个人生活相关的,其中个人生活相关的,阅读材料越来越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有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天到如何更好地学习,学习策略的介绍再到健康的生活等。
以必修一为例从文化来源来看,必修一《Welcome》中的阅读与思考主要讲述中国女孩韩静在高中第一天上学时的感受。在第二单元的读写部分,有一个关于兵马俑的简介,兵马俑是几千年前为保卫中国秦始皇陵墓而制作的。此外,第三单元的一段介绍了中国运动员郎平的成就和为国家带来的荣誉。此外,第四单元的阅读和思考讲述了河北唐山地震的描述和灾后恢复重建。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精神。最后,第五单元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汉字书写系统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的汉字。就文化要素而言,社会内容远大于美学内容。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挑战和感受,以及如何撰写个人简介或为朋友提供建议。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如郎平和迈克尔·乔丹。此外,第四单元的阅读和思考将讲述唐山市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描述。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这座城市的工厂、建筑物、医院和交通工具等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摧毁。尽管地震残酷而严重,但希望并没有丧失。士兵、医生、护士前来拯救这些幸存者。在人民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座新唐山在地震废墟上建成。因此,这座城市向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证明,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必须团结一致,展示智慧,保持积极,重建,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社会内容外,阅读材料中还包括美学内容。首先,第二单元的阅读与思考和写作阅读讲述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亚马逊雨林之旅、马丘比丘之旅和兵马俑之旅。因此,它们属于审美范畴,是人类的历史遗产。在第二单元的读写部分,有一篇关于兵马俑的简介,兵马俑是几千年前为保护中国秦始皇陵墓而制作的。8000尊兵马俑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阅读和思考中,有两篇关于秘鲁的文章。《秘鲁之旅》作为文本的标题,介绍了四个著名的旅游项目:亚马逊雨林之旅、马丘比丘之旅、库斯科之旅和提提卡卡湖之旅。因此,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还可以环游世界,体验Unit2中其他国家的旅游。最后,第五单元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汉字书写系统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的汉字。学生能够学习汉字历史,并初步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具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Adaskou, K., Britten, D., & Fahsi, B. (1990). Design decisions on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a secondary English course for Mororcco. ELT journal, 44(1), 3-10.
[2]Byram, M. (1989).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3]Cortazzi, M., & Jin, L. (1999).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pp. 196-219). na.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 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郑晓菡(1997--),女,汉族,山东东平县人,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