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荷塘月色》教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性质:公共理论基础必修课《语文》(必修)下册 散文单元
思政设计:通过看图、听读、诵读、讨论、感悟、赏析、归纳等综合学习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目标:
社会能力: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状况及心境。
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体味描写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发展能力: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能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重点: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写景层次。
难点:体会语言的诗意美。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通过课堂笔记、回答问题、作业及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学生课后需反复阅读本文重点内容,巩固理解,加强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重点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导入:题解
教师提问,师生明确:
1.这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塘和月色
2.有哪些段落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第四段侧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
教师启发: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是散文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荷香月色,诗情画意;景物描写,精美绝伦。让我们来看看“清华园中的荷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二、教师拓展讲解作家作品和作者创作本文的心情以及历史背景:
1.教师展示课件——挽联对联,学生了解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及事迹。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教师讲解:这是担任九三学社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撰写的挽联。它对朱自清先生的光辉一生和高尚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上联概括了朱自清的三十年教书生涯,热情赞颂了治学态度。下联作者用两个“愈”字与两个“斗”字,点明了朱自清的节操和骨气,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曾多次拒绝政府高官厚禄的收买;在贫病交迫临终前,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结合课件内容,教师强调: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民主战士。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朱自清先生的爱国精神,颂扬民族气节。
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但也会在革命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流露出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用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以及历史背景: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教师讲解: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本文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其心灵上的折射。朱自清先生用写景传达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明线是作者的游踪,暗线是作者内在的情感。作者因心情“不宁静”,踱小路“寻宁静”、观荷塘月色“得宁静”,赏荷塘四周之后、思接千载,联想昔日家乡采莲盛景,他又“失宁静”的圆形心路历程。
三、整体感知:学生听音频阅读。品味那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
(一)听读中的任务:学生侧重归纳前四段的结构,写出内容梗概。
(二)分析和理解第2-3段关键句的含义。
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语句,教师提问: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如何理解这句?
教师明确: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2.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教师明确:
(1)在行文上,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第2、3、4段形成一体。
(2)在思想感情上,作者用追寻美来慰藉内心,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重点品读:第4段“水墨荷叶图”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方法过程一: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梳理新字词。熟记:音、形、义。
任务一:深入理解本段大意和语言特色。
任务二:学生分组探讨,勾画出关键词句,思考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方法过程二: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代表写的分析和归纳,作简评。
教师课件展示,明确:
月下荷塘景物的顺序、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叠词,广度
荷叶 田田 叠词,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荷叶风姿
荷花 袅娜 拟人,姿态柔美
羞涩 拟人,娇美情态
明珠 比喻,晶莹剔透
星星 比喻,忽明忽暗
美人 比喻,纤尘不染
荷香 通感,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 比喻, 闪电,突出快速
凝碧 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默而有深情
(三)教师讲解:通感(移觉)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提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用?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这句使用通感。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嗅觉到听觉的转换。两者相似点是: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举例说明:
她笑得真甜。(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视觉和心理感觉的相通映照)
五、学生课堂练习:用“通感”造句。
1.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2.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六、教师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第四段动词准确恰当,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和叠词,创造出生动的意境;从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充分体现出审美意境和独特神韵。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静态与动态结合。3.虚实结合。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字词的音、形、义;抄写和熟记第四段。
2. 写一篇600字的情景交融的散文,运用比喻、通感和动词及叠词。
附:板书: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1—3) 月夜漫步荷塘缘由及感受。 (题旨)
二(4—6) 荷塘美和月色美以及荷塘四周。 (主体)
三(7—10)美景引动乡思。又回到现实。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