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金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研究

张洁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7期
西安外事学院

新世纪大陆金庸电视剧改编引起人们对金庸小说的再阅读,对于进一步扩大金庸小说声名、巩固金庸小说经典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陆版金庸剧是对港台版金庸剧扬弃基础上的发展,既表现出金庸电视剧本身在新世纪的广阔阐释空间,又必将带给之后改编者以新的灵感。今后武侠剧创作必须坚守“武侠”立场,并致力于打造优秀原创武侠剧本,只有这样,才可以展现武侠剧本身独特的文化意味,武侠剧这一类型也才会在中国电视剧文化产业中始终拥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新世纪;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金庸小说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

1.1金庸小说的审美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武侠的热衷与痴迷由来己久。曾经有位文化名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金庸先生所营造的“江湖”是现代人心中的一个童话,同时武侠也是成年人的童话。1955年,金庸先生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他的武侠小说。由于金庸小说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精神,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艺术情操,所以金庸小说一面世,便深受读者喜爱,在港台乃至大陆掀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武侠热,一时间引得众读者如痴如醉,华夏大地一片弯弓射大雕的风潮。

1.1.2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金庸笔下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乔峰”“老顽童”“张无忌”等人物形象我们都耳熟能详、印象深刻,这些名字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他们的魅力还在持续发酵,影响着更多的人。金庸小说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就在于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往往都是非常立体复杂的。他善于通过多条线索的铺陈,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人物性格放在其故事与境遇中去展现,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而且随着故事情节一步步的深入发展,人物的性格与个性被不断凸显出来,伴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的情感也逐渐发生变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从人物的境遇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绝望、乃至黯然神伤,这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能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丰富。

1.1.3包罗万象、精彩多元的文本内容

金庸小说包罗万象、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有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精彩绝伦的习武经历,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富饶的民俗风情,甚至连金庸小说中引用的诗词也是极好的,比如《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与英姑之恋,伴有一首《四张机》:“四张机,驾瓷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二、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状况概述

金庸小说出现于香港,其影视剧改编也最早出现于香港。就电视剧改编而言,虽然晚于电影改编近20年,但发展迅速,版本众多。截至目前,香港版的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版本都是金庸电视剧版本中最多的。继香港版改编之后,台湾版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出现。较之于香港版,尽管台湾版要少很多,但也在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港台相比,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涉及,但数量太少,影响不大。进入新世纪,伴随央视版《笑傲江湖》的拍摄播出,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出现热潮,并逐渐取代港台位置,成为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的主力军。

三、金庸电视剧改编变化的原因

3.1改编观念的与时俱进

任何改编都是改编者对改编对象的改编。无论改编对象之于改编者是比较临近还是非常久远,都是特定时代下的改编者对改编对象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再创造。由于改编者的存在总是当下的,所以如何理解如何再创造,离不开改编者所在时代的文化语境以及个人审美经验和审美追求的制约和影响,包括特定时代下的观众,也会对改编者的再创造产生影响。也因此,无论一个改编对象被改编多少次,都是不同时代的改编者基于当下时代的再创造,或者是同一时代的改编者基于个人理解的再

3.2、后现代主义文化对经典的解构

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趋于浮躁,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蔓延。有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文化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生长于信息化社会条件之下,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是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盈利的一种新兴文化。”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平面而无深度,其作品倾向于大众化、世俗化,将语言和表达进行扭曲,不再追求深刻的思想意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盛行,在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中具体体现为,对原著的深刻内涵和严肃主题进行消解,大量运用现代词汇,增添现代化的故事情节,打造时尚化的人物形象,在错位的时空感中表现戏滤感,从而娱乐大众。

3.3、消费主义的渗透

新世纪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幅度迈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消费社会形态已经清晰可见。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弥散在当下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体系内,消费文化一般是研究后现代主义不可忽视的元素,因此在讨论消费主义的时候,往往会将其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不过,消费文化虽然保留了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的基本特征,却将后现代主义中蕴含的反叛精神从身上剥离陷入一种单纯的思想平面庸俗状态之中,呈现出“媚俗”的状况。在消费主义渗透的当代中国社会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浮躁,欲望成为了最大的消费对象,艺术内涵让位于影视画面的视觉效果。消费主义的诉求使得新世纪影视作品进一步向娱乐化靠拢,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沉迷追逐感官刺激和视觉享乐消费。

四、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的意义与启示

随着新世纪“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文本在文化市场上的传播一度受挫,作为曾经最受读者欢迎的金庸小说,阅读量也在逐年走低。新世纪大陆金庸电视剧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以不断地再生产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意义,也使得金庸小说这一经典文本重新散发出了无限生机。另一方面,新世纪大陆金庸电视剧也存在“武侠”失语的问题,同时,金庸剧一再改编本身也说明优秀原创武侠剧本的缺乏。立足武侠剧未来良性发展,对此应予以反思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2]倪匡.金庸茶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5]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渊文艺出版社,1999.

[6]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