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时间分配的思考
摘要: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应试技能。通过这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应试技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应试成绩。教学课堂中时间的分配是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可以帮助学生创造自发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探究了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时间分配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时间分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主体地位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更积极、更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对知识更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强调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自尊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将谈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时间分配的思考。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当然了,它也比其他学科要难一些。我们需要深刻的理解和灵活有效的操作。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填塞式”教育。学生必须练习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老师的逐渐引导,使学生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变得享受学习,享受语文,在课堂上可以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1]。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一些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后,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家庭作业独立地表达自己。有的老师让学生联系文本、生活或自己的经历,以便解读、体验和概括。另一类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照、模仿,逐渐了解其表达规律,并最终将其消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家庭作业练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家庭作业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二) 呆板教条的教学形式
许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喜不喜欢,所采用的形式都非常僵化和单一。但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家庭作业写的东西往往是陈词滥调或比较枯燥的内容。许多死板的小做法是一种“公式”替代法。机械复制是不可取的。这种模式不能达到家庭作业的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排斥等各种负面情绪,因为过于生硬、僵硬,对语文教学非常不利。
二、分配时间做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跟上语文教学的进度,教师需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这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使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适合性,按照学生的教学原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牢固的界定和控制。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用钥匙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一道屏障,帮助他们有效地创造不同的情境,让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先打基础再改进。首先,我将遵循逐步解释问题类型的原则。在第一节课上,可以举例子,练习基础题,第二节课做一些基础题的变形问题,第三节课再进行综合练习,确保所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深深扎根于人心。可以把作业改成阶梯式。每一个作业都有基本题、延伸题、思考题等,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可以合理调整学习难度和教师的进步,即先简单、后困难、先慢后快的方式,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压力。在为学学生讲解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为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将来学习更深刻的语文知识。此外,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妥善解决基础问题、延伸问题和训练,组织练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质量[2]。
三、最后要启发开导,规范语文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语文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在小学,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的语文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回答问题,懂得用语文语言表达自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学生不在现场表达自己,就应该及时激励和引导他们,使小学生有更复杂的思维过程,能够用语文语言表达。学习过程一般是按照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的。例如,先问问题,然后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加强对学生的领导和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更好地把学生融入学习。如果学生能用语文语言表达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3]。
语文课程明确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思考,并为结论的合理性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然后请其他学生谈谈这些解决方案。然后我们让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然后在同一张桌子下说出自己的意见,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最后,让学生与老师交流,接受老师之间的建议。这样,当学生最终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运用语文语言的能力了[4]。而且这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思维的内在组织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结语: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致力于在平时的培训和教学中培养出更好的人才。除了掌握班级教育的知识外,还必须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和新时代的要求。在注重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学生学习时的单元整合,关注和分析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保持分析、总结和逻辑思考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高,为今后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博.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 现代教学, 2021,21(211):36-37.
[2]徐春艳.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 中外交流, 2018, 000(044):298-299.
[3]张兆林. 提质增效,全面发展——浅谈”双减”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2018,23(445):45-46.
[4]王立群.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课堂测评素养重构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1,34(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