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实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教育的方式,已经是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本文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而后详细阐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家校社”共同教育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实践路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知的不断加深,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也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积极地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让家长与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新时代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
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从理论上来说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其目的性来说,却有着相互的关联。学校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的互补。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这四者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然而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教育能更高效的推动学生发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对学生实施监督作用,利用公益性社会机构的资源,努力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学校、社会“共谋、共建、共生”为样态的交互式合作体系。并且,在学校的活动中,也要授予家长的参与权利,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下,切实实现“1+1+1﹥3”,使学生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
(一)家校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大多数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仍然是新时代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因此,为了避免孩子错误,很多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经验”。但这种教导方式会使孩子失去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严重禁锢住了孩子的探索欲。并且,学校与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大不相同,也忽视了对家长进行心理培养的引导。因此,如果学校与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极大程度上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家校社”合作内容与途径窄化
“家校社”协同育人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然而,在现今的“家校社”合作中,一般都是教师进行单方面努力,强制要求家长进行积极配合[1]。“家校社”协同育人往往仅限于开展家长会或定时进行家访等。并且在内容上,家长与教师往往主要讨论的是关于孩子成绩的好坏、班级的考试排名以及在学校是否遵守纪律等。考好成绩、读好学校已经成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升学率也是家长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家长和学校的重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内容很少会包含学生的道德和情感的方面。此外,大部分教师会重点与家长交代孩子已经存在的问题,并未与父母沟通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教师在与父母“告状”,久而久之,孩子还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产生厌烦心理。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长效协同,机制先行
在多年来国家推动家庭和学校协同的政策导向下,“家校社”协同取得一定成效,但现存的协同观念和意识薄弱、教师和家长相互推诿等问题,正是因为大多数学校未真正落实建立“家庭—学校—学生”的协同机制。疫情爆发后,在线教育成为未来教学的一种趋势。为落实青少年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工作,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需要联合创建家校长效协同机制,打造协同共同体,提高家校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发家长的参与度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了。学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素质涵养的提高。实行了一系列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方式。比如,家长定期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地让家长意识到参与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参与到学生的成长教育当中,这就为学校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地开发家长的支持平台。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家长必须要支持学校的工作。例如:在小学生在小考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能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学校都会联合家长与社区组织专门的演出。在学生努力拼搏的时候,家长和教师们也为学生们付出了许多的努力。这些种种的情况,都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刻,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活动中,由于家长的参与,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有些家长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才能进行排练,这样辛勤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学生对家长能如此的付出应该感到敬佩。通过家长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能使亲子关系更加的和谐。
(三)优化亲子互动的家校沟通机制
家庭和校园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是家园协同教育的必备条件。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达到平衡的状态[2]。在这三者的关系中,亲子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为了能使亲子的关系更加和谐,学校就要通过各种平台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比如,学校建立微信群、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制定一些校园通讯录等活动。在加强关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这方面,推出德育导师和感恩教育等这些主题活动。在小学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处于模糊的时期。因此,为了学生能健康的发展,能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学校就运用了全员德育导师制。内容是每个教师都要负责几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和这几个学生的家长取得及时的沟通,并对这几个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及时地进行了解。在全员德育导师制下,教师参与了学生的整个教育成长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了全方面的教育,并做出了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指导方法。随着这种制度的推广,对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校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感恩教育的活动,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怀有感恩的心,以爱的方式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发展。
(四)促进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
在科技教育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中,微课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家校协同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学校将这些有效的手段深入到各个家庭中去,这样不仅使家长更了解了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家长对孩子每天学习的内容并不了解,也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去,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况全然不知。在学生放学后在家写作业的情况,教师也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目前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家庭与学校之间很好的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学习和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了使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发展的更加完善,光靠良好的沟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一系列的细节管理进行研究[3]。为此,学校可以利用了微信程序的功能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管理,具体的内容就是由班主任在小程序里面设置相应的班级,然后再让家长通过微信二维码名片之后加入進去,这样各个学科的教师就可以应用程序发通知,作业,学生成绩、班级朋友圈等,家长们接受到的相关信息以及阅读情况,教师都可以从后台操作中得到了解。关于发送成绩这方面也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知情权。微信的交流平台成为了信息化背景下,家校沟通的有效工具。
(五)进行社区实践活动
通过一系列进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播种了爱心的种子、收获了友谊和成长、赢得了社区居民们的喜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称赞。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在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下,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暖心送汤圆,欢乐闹元宵”志愿服务进社区实践活动。队员们把亲手做的汤圆送给桥南街桥景园社区的老人等,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长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
结论:综上所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都占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成长环境都有着深入的影响。学生能否有着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萍.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J].中小学德育,2022(02):40-43.
[2]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28-33.
[3]孙永鸣.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和特征[J].中国德育,2021(18):15-19.
[4]殷宁充子.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四重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6):47-49.DOI:10.16871/j.cnki.kjwhb.2021.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