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湘西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及现状报告
摘要: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然而,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两族文化。宣传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苗族、土家族,增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本文从两族的祭祖习俗、服饰、舞蹈、歌曲、文学作品、工艺等方面出发,介绍在吉首市调查的有关两族传统文化及现状的所见所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有关文化保护的措施并提出一些意见,为苗族、土家族打造一张具有民族特色的名片。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保护;利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以文化观照历史,则可以洞察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团队就湘西的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开题,依据团队一周来的经历见闻及心得感悟写了此篇苗族土家族相关文化的概述和理解。旨在吸引读者对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兴趣,帮助其了解和传播相关知识,将苗土文化带入公众视野,呼吁大家保护传承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探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措施。依据对土家族人罗女士的采访,在湘西少数民族集会上的见闻及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和九福堂馆的参观和记录,我们将本文的写作范围定为土家族苗族的历史渊源、祭祖风俗、服饰、歌舞艺术及文学作品和关于两族文化的保护措施意见的讨论。
一、历史渊源:
苗族起源于5000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来,由于战事等原因被迫向西南方向迁徙。于是,湘黔等地便成为了其聚集区。海外的苗族也不在少数,不少的苗族迁往越南、老挝、美国、泰国等地区,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
土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巴人说”。因为土家族人口音、名字以及神话传说和四川人极其相似。据说,土家族是四川人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迁徙到湖南等地,长期定居形成的一个民族。土家族人口众多,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了很大比重,其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视。
二、祭祖习俗
①土家族毛古斯
“毛古斯”土家语为“拔步卡”,其含意就是“毛人祖先的故事”。是流行于永顺,古丈的一种古老的萌芽状态的戏剧。扮演者身捆稻草或茅草,手捧草祖,屈膝驼背,抖肩现臀,步履蹒跚地跳着粗野的舞蹈,演绎着生活。
“毛古斯”被学者 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也被认为是“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可以说“毛古斯”这种缅祖习俗是土家族人定胜天的精神支柱,推动着土家族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②苗族椎牛祭
椎牛祭是一种以祭祖祭魂为主要目的,以群体歌舞为娱神手段的祭祀仪式。“椎牛”在苗族中称为“弄业”,即“吃牛”。目的是为了迎接祖神,包括十六堂苗神及原始部落的首领如盘瓠,蚩尤等,为子孙祈福禳灾。
但解放之后,随着思想意识的变革,苗人祀神祭鬼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椎牛”这项活动也逐渐停办了。但无论如何,这种历史悠久的巫文化形态,依然是我国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服饰
苗族服饰的类型与特点:
苗族服饰种类之多,类型之复杂实为世所罕见,令人称羡。苗族人对于服饰有着孜孜的追求,据说苗族的服饰大致可以分出五到六种类型。其服饰的特点有“条纹”、“图形”、“传统”、“关联”、“色彩”等等。
一般来说,苗族的服饰在条纹方面有所差别。男性服饰并不很重视条纹,但是女性的服饰常常带有复杂的线条,而且会绣一些美丽的花朵。这体现了苗族女性对于美的欣赏与追求。
在吉首,我听闻苗族人在古代常穿衣裙套装,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各朝文化的洗礼,苗族人改穿衣裤套装。但是苗族传统的花衣,首饰等文化产物却源远流长。
说到苗族服饰就不能不提及苗族的银饰。在一些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人穿戴着银饰,进行巫蛊活动。众所周知,苗族有很多巫术传说。许多苗族人喜欢戴着各种奇异的首饰进行一些巫术活动,这也是苗族人喜爱戴银饰的原因之一。同时戴银饰在苗族传统中也是保平安的意思。银饰还能够指明身体状况,便于苗族人了解自己的健康。而且,银饰是贵重物品,一旦家中遭到了什么变故,随身携带也是对财产的一种保障。
土家族的服饰:
土家族的服饰主要以“溪布”、“峒布”为主,“西兰卡普”闻名遐迩。土家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盖裙的服饰,为土家族儿童所用。可以作为襁褓,也可当作背兜。还有一种叫“扎土盖”的用于填充织锦的纹饰。它象征着太阳,而土家族人尊崇太阳,这就是土家族人喜爱“扎土盖”的原因。
苗、土两族的服饰是经过了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两族的审美观念。同时,两族服饰上复杂的图案、线条也是他们内心情感世界的写照,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认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文学
苗族文学史上较有名的当属沈从文先生,他的著作有《边城》。这部小说讲述了湘西的一段爱情故事。翠翠是一个老船夫的孙女,与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一见倾心,然而天意弄人,他们最终天各一方,而翠翠一直都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归来。小说中有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即使认为大儿子的死和翠翠有关,却仍然收留了她;有默默守护着渡船的老船夫;有情窦初开的翠翠;有为爱痴狂的傩送。沈先生是苗族人,他的创作风格有浪漫,也有单纯朴实,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彭学明先生,他的著作《娘》这一长篇纪实散文被誉为“天下儿女不得不读的书”。此文讲述了一个湘西大山深处的母亲如何在被丈夫抛弃的情况下,顶着社会和儿子的双重伤害,用自身的品质精神教育孩子,将孩子抚养长大的血泪故事。彭学明先生在桑植县的讲座中提出,文学是人心的抚慰者。一篇文章,想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彭先生做到了,因为他的作品大多朴实无华,是生活的“翻译官”。
以小见大,土、苗族文学常常使用贴近生活的题材,在平实的语言中隐含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是亲情、爱情、友情等,虽然有些老套,但是苗、土文学家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读者心头一震。
同时,苗族、土家族也常用神话、传说、寓言等作为文学形式,这与他们历史悠久,传说丰富是分不开的。
五、艺术
苗族的鼓舞向来为人所熟知。鼓舞节奏复杂多样,常常配有其他乐器。其动作主要是模仿生产生活。据说,苗族的鼓舞是古代苗族人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效率而演化出来的。土家族的锣鼓舞非常有名。我们听说这是古代土家族人为了防止野兽攻击平民,便故意发出敲棒子、锄头、刀具的声音,吓跑野兽。后来为了开荒,大伙几十人一群,去山上劳作。领头人便敲打锣鼓,提高劳动效率。土家族另有一种摆手舞,古代用来祭祀,现在仍在流传。而舍巴歌也是一绝,常由“毛古斯”在集会时唱出这一长篇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土家族人的迁徙故事,是珍贵的财富。
苗族的剪花、描花、绣花令人称羡。剪花即剪纸,是用细针在纸面上扎孔而成的。一张小小的纸,可以千变万化。在苗族人的手中变换成各种形状,飞鸟虫鱼无所不能,逼真可爱。这门艺术在中国无人不知。而描花是用于服饰的工艺,也是苗族特色。在苗族,女子几乎都会绣花,为其结婚做准备,她们的绣花多赠与丈夫或情人。
土家锦织是土家族的绝艺。土家锦织的图案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可以从中感受到土家族厚重的文化气息。
现状分析:沈从文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描写的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秀丽的湘西边陲小镇令人心向往之,那里的人们淡泊名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展开了一幅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小家庭社会的人文图景。但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背景和中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国情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今的湘西小镇又该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团队对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
苗族土家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依然有传承的土壤,在垌河沿岸,土家族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等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一处游园景区,这处公园常常有很多民间传统艺人聚集表演,地方上还成立的民间组织进行统一的管理,有苗鼓文化管理办公室等驻扎,很多热情的苗族姑娘邀请过往的游人体验和感受苗鼓的魅力。在吉首市郊区,常常举办大型的少数民族集会,民众穿着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背着湘西特有的背篓,往返于集市中采购物品,周边还有很多的民族歌舞表演等。
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有一些苗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处于消失的边沿:在20世纪40年代,湘西约有30多万人用土家语交流,而如今能流利地使用土家语交流的人大约只有3-4万人了。方言作为最具代表的民族特色,它的日渐消亡实在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令人扼腕叹息。此外科技改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一些民俗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人结婚不再使用轿子,改用汽车接送,西式婚礼成为了更多新人的选择。传统的吊脚楼等木房不再修建,而修楼的“伐青山”、“架大码”、“排扇”、“立屋竖柱”等仪式和技术也渐渐消失,甚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种半干栏式建筑风格在人们心中的审美也岌岌可危。各种民族传统服饰、银饰的花样和制作和纺织工艺也在衰退,市面上的苗族土家族特色服饰,银饰等也渐渐千篇一律,格调单一,单纯只是为了吸引游客购买,这也是旅游业兴起的弊端之一。一些《摆手歌》、《梯玛歌》等用于祭祖等活动的歌舞艺术被改编成广场舞等等。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包括苗族和土家族的祭祖习俗“椎牛祭”和“毛古斯”及传统节日的传承,特色服饰“溪布”、“峒布”、花衣、银饰的保护,《边城》等著名苗土文学作品的推广,“鼓舞”、“锣鼓舞”、“舍巴歌”等歌舞艺术的宣传,剪花、描花、绣花及锦织等工艺精华的延续。
关于保护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具体措施方面的几点建议:
1.法律是文物文化保护的坚实后盾。苗族和土家族的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合法化地固定,对于破坏者依法追责。
2.事在人为,注重人才培养,组建团队,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落到实处。
3.加强社会宣传,使民族文化深入人心。吉首市利用开发区的施工围墙绘制文化宣传画的思路就值得借鉴。
4.加强学校、家庭对孩子关于保护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批判歪曲民族文化的错误做法。
5.跟进苗族,土家族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
6.在苗族,土家族聚居区开展和规范传统节日及习俗的相关活动,如对歌比赛,祭祖仪式等。
7.各苗族、土家族自治州,自治区加强协同合作,召开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课题会议,同心协力,共同进退。
8.整合苗族、土家族各地的方言文化,希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能集中大学教授和民间学者编写书籍,防止方言文化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苗族文化研究》,洞庭西子.苗青著,现代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2]《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田明,张兴平,田大年,黄青松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湘西民族风情》,张应和,刘黎光,周明阜,田仁利著,岳麓书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
[4]《第二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集》,罗亚阳著
[5]《湘西苗族椎牛祭》,张子伟,张子元著,2012年1月第一版.
[6]《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张子伟,唐方科,陈廷亮,刘能朴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7]《湘西祭祖习俗》,张子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8]网络文献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