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赵天阳
  
新教育论坛
2018年23期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律动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快速调动起课堂气氛,而且具有较高的自娱性和游戏性,能够全面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更加主动地走进音乐、欣赏音乐。

一、律动的创编与运用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拍子来创编相应的律动动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歌曲的歌词内容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教学《国旗国旗多美丽》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运用。让学生一边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一边做着各种自己所想到的动作,使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得到全面激发。还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景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可以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创编一些符合音乐意境的舞蹈动作。

教师律动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积极、热情、愉悦的情绪去教学或进行律动时,整个教室就会充满融洽、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激发。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必须始终保持热情、激情与真情的积极情绪。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具有感染力的鼓励话语、具有暗示性的肢体动作来提高课堂律动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律动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即时、有效的即兴律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即兴律动是指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旋律或节奏等,来即兴创作一些律动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来自己创作。这样也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很难做到安静地去听音乐,他们有时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一些动作,这说明儿童也会对音乐做出一些情感上的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点,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创编一些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律动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一般情况下,音乐律动大多是模仿动作的组合。想要对音乐中的各种形象来进行模仿,从而选择合理的律动,就要求教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具备深刻的认识,只有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高了,才能够使律动与教材所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有效培养。下面谈谈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律动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1.律动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他们的注意力之门,而律动就音乐而言是跨领域的,它能在音乐课中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感受、多角度的开阔审美视野.在音乐课堂上,没有抽象的乐理知识、没有单调的音乐欣赏、取而代之的是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快感的、放松手脚的、解放身体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亲身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欣赏音乐;全身心地沉浸于音乐审美的愉悦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设计:在《妈妈,格桑拉》的伴奏下,学习藏族踢踏舞,设计了简便易行的舞步,从最简单的“左右点步”到“退踏步”再到“颤膝脚步”,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轻快活泼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从一开始的期待与好奇,到最后跟随着我的口令变换队形完成集体舞,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他们神采飞扬的脸上我感受到他们对藏族舞蹈的喜爱;并引导他们在音乐情绪、风格上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又轻松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何乐而不为。

2.律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课中律动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尔.雅各布指出:“律动的过程并非象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默认地那样由意志多决定,相反,它是由想象力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与音乐相比,律动的动作即兴远远比声乐的歌唱即兴和器乐的演奏即兴容易的多。律动的即兴只要表达想表达的内容即可。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律动的基础,对动作的要求就不必太苛求完美,即兴的成分可以加大,供学生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即兴也不是随性随意的即兴,而是源于自然和内心乐感的动作,符合音乐的基本节奏、情绪和结构,绝不是乱扭乱动。民族、民间舞蹈律动是辅助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在动作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舞蹈来学习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用舞蹈的发展脉络来引导学生学习、了解音乐的发展,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般的民间舞蹈音乐结构都很规整,并且不同的音乐材料会有相配合的舞蹈动作,可以让学生们在音乐材料发生变化的时候马上变换成相应的动作材料,让学生通过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感受音乐的结构,加强对音乐及音乐风格的理解。

3.在音乐史上,器乐曲的发展与律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初的器乐曲是用作舞蹈和声乐的伴奏,最早的器乐曲也只是声乐和舞蹈曲的改编曲,他们与舞蹈有着相同的特性:如节拍、速度、典型的节奏等,在风格、体裁、曲式结构的形成上都受到舞曲的影响。为帕凡舞伴奏的音乐就叫“帕凡舞曲”,为阿拉曼舞伴奏的音乐就叫“阿拉曼舞曲”,后来,这些舞曲已经不再是为舞蹈而作,而是作曲家以舞曲的风格特点进行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因此,用舞蹈来帮助理解这些与舞蹈相关的音乐是合理、生动而有效的。也可以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高。

二、律动融入音乐教学的正确把握

1、律动安排要适时适度。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因为律动的加入,学生兴趣高涨,老师已经喊了“停止”,但还有几个学生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意犹未尽,整个课堂秩序彻底失控。像这种过度和不当的律动不但影响了课堂纪律,也降低了学习效率,要使课堂井然有序,动静相宜,舞蹈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安排一定要适时适度、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

2、律动设计要紧扣音乐。设计律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是训练音准、培养节奏感还是感受音乐风格、情绪等等,在教学中要防止出现纯粹为创造课堂气氛而表演的华而不实的现象。律动的设计一定要为音乐服务,紧扣音乐,同时要做到简单有效,让学生感到易学易做,并能举一反三,进行即兴创造。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律动。并不是所有的舞蹈律动都适合辅助音乐教学的,特别是在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来辅助教学时,一定有挑选最具民族、民间特征的音乐和舞蹈,学生才能准确的认知、感受这个民族的音乐和文化。就像提到西班牙,人们就会想到热情如火的弗朗门戈;提到维也纳,优雅的华尔兹便会浮现在脑海。

小学音乐教学的律动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时的、科学的、合理的律动形式,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音乐这门艺术学科的熏陶和感染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素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即对音乐有感知、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的人,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势很难在义务教育期间满足以上需求,把舞蹈律动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以技术和灌输知识为模式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音乐与舞蹈律动结合,唤起人的音乐本能,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热爱音乐,审美音乐和享受音乐。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怎样把它运用得当、行之有效,还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长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