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专业知识较强的课文,篇幅较强的课文,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精心设计作学。
关键词: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上课回来就在埋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全班几十个学生,愿意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与自己的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否分得科学,是否分得合理,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合理的进行安排。使合作学习成为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如下几方面:
首先,要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四人为一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优、良、中、差的等级,再按照最优秀的搭配最差的方法进行分组。这样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致,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证组与组之间的水平要相当,这样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其次,要明确组内成员角色的分工。
学习小组成立以后,要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并且规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发言。这种分工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可以互相交换,让人人都得到不同的锻炼。
再次,要重视对学习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挑选小组长时,要挑选那些学习比较优秀,能宽容待人,乐于助人的人担任小组长。
教师要指导小组长开展工作,要让小组长学会组织讨论。如教会小组长鼓励组员踊跃参与讨论,让会讲的人先讲,不会讲的就先听了别人的意见后再讲,让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当讨论出现冷场的时候,小组长要打破僵局,要带头讲。当讨论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小组长要懂得安抚组员的情绪,要让大家各自讲出理由。
二、要精心选择合适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摆设,不是为了教学环节需要合作而设置,而是为了教学内容需要合作而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较强的课文,可精心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有一些课文,专业知识较强,这种课文学生读起来比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学生兴趣不高。但是如果教师把它精心设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新型玻璃》一课,它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和特点,专业知识较强,学生读起来倍感枯燥无味,这时,如果我们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推销员和顾客,让“推销员”极力地去向“顾客”推销产品,马上就能把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
2.篇幅较长的课文,可精心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显得比较困难。对于这种课文,教师可以精心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轻轻松松就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由于课文篇幅太长,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于是,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把小女孩五次擦燃,产生幻想的情景,用简笔画画出来。学生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很快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倘若这一项工作,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由于受到对课文内容理解能力和绘画水平的影响,设计的简笔画有一定的不足。倘若经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的合作,设计的方案会更加完善。
3.能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课文,可精心设计小组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是能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让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如《穷人》一文,当渔夫回来后,得知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幼时,便叫桑娜去把孩子抱回来。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说:“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桑娜一家的生活会面临着什么困难?他们怎么解决?在贫困交迫的生活里,这个家庭上演着哪些一幕幕感人的事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讲,让他们在小组内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然后又让他们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如此一来,原本比较枯燥的一个课文续写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演讲课
4.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精心设计小组学习
有些课文故事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合作编排课本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通过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形象了解得更加透彻。
如:在教学《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时,我把故事分为三个场景,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去编,去演。场景一:赵王接到秦王的信,非常着急,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场景二:蔺相如接受重任,在赵王和众大臣面前慷慨陈词……场景三:蔺相如在秦国与秦王斗智斗勇,据理力争……这样做,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表演课。
5.段落之间的内容、结构相似的文章,可精心设计小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文的某些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在讲授了一个段落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学习。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和结构都很相似。因此,我在教了第一自然段后便让学生总结出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个自然段的。学生很快便总结出学法:﹙1﹚.读文章,找出最能让你感动的句子。﹙2﹚.从重点句,重点词中细细品味出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3﹚.有感情地朗读,从读中悟情。然后,我组织学生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一昧地等待。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会不够透彻。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讨论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鼓励小组成员大胆质疑,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合理地、创造性地运用,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