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以百色学院为例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科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被各高校所重视。本文以百色学院预科生为例,从本人的教育和管理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预科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问题;措施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指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并被普通高等学校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1]。预科生的高考分数比本科生的稍低,他们要么基础比较薄弱,要么偏科现象严重,需要经过预科教育这一阶段,巩固基础,弥补不足,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考试,合格后,第二年才能顺利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预科生基本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百色学院的预科生全部来自广西各地,尤其是百色学院的预科生大部分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他们社会视野较为狭窄,适应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的民族成分和经历不同,以及进入大学后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不同压力等等,这些最终使他们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预科生应对各种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预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适应不良,产生的焦虑和迷茫心理
一方面,预科生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家庭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很大一部分家庭学费都交不起。就拿百色学院2017级预科生的相关资料来说,每个班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占班级人数的10%以上,再加上参与贷款的同学,在预科生中,贫困家庭占到30%—40%。家庭经济上的负担给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活动等方式克服眼前的困境。但也有很多学生因经济方面的困扰较大而出现逆反、自卑、厌世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预科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处于快速成熟但不成熟的阶段,自控能力很差,自我学习能力低下,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他们习惯了初高中时被严格监督,被严格管理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模式,然而预科学生可以算是半个大学生,即预科的管理并不像高中那样严格,每学期只有期末考试,整个学年下来,只有两次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放松了学习的目标动力,学习压力也相应减缓下来,这些因素使进入预科的学生不能更好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关系,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迷茫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
人作为群体性的动物,在一个环境下生活久了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感。在高中及以前的学习阶段,同学们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他们处在一个熟人社交圈中,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变动。然而进入预科后,他们面对的都是地域范围更广,风俗习惯更复杂的同学们,尤其是在广西这个具有12个世居民族的民族聚集地。就拿2017级百色学院预科学生来说,他们来自广西各地,有10个民族的学生,被我们随机分配到各个班级、各个宿舍,虽然表面上他们是一个个集体,但是心理方面还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学生进入预科之后,他们之间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产生自闭、压抑、孤独等心理困惑,最终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危机问题。
(三)自我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
预科学生都处在一个18、9岁的花样年纪,他们的各方面都处在一个尚未成熟,比较青涩的阶段,自我认知并不成熟,不能够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或者产生极度的自卑感。他们的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程度的自我认知,他们进入预科学业阶段后,由于与高中的学习环境截然不同,远离了高中时期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状态,同学们出现逐渐出现了一种放松甚至放纵的状态,他们认为进入预科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大学,只要考试及格,升入大学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就造就很大一部分同学降低了学习劲头,出现了学习目标迷茫,散漫懒惰的情况,也有同学因为相貌性格或者身体等方面的问题,或者认为自己是预科生,与正规大学生有差距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进而出现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问题。预科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不健全,再加上各种文化冲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理本来就脆弱的预科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及职业规划教育活动
预科生所在的学院一般是一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他们进入预科学院后,面临着一个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如果不及时的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学生们极易产生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拿百色学院来说,百色学院处于百色这个红色革命老区,预科生进入预科后学校会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首先是红色教育活动,全体预科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领略邓小平爷爷的足迹,感受先烈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要扛得住压力,经得住磨炼。其次,通过聘请红色教育的专家给学生们开展红色教育讲座,请教授给学生们讲授预科的职业生业规划,让学生们清晰的了解到在预科这一年应该做些什么,未来会怎样;最后,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任教师以及毕业的预科生的作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加强预科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解答预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碰到的各种情感、学业、交往等问题。
(二)增加课余团体活动量,扩大预科学生交际圈
预科学生在学业方面虽然没有高中时的压力大,但是他们也面对着选专业的压力。要想使他们更好的适应预科生活,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站上讲台,产生互动,更重要的是辅导员要集思广益,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团体活动,打开他们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不仅让他们参加预科自己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等各种比赛,外出郊游等各种活动,也要让他们与大学生一块参与学校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协会,如羽毛球协会、书法协会、轮滑协会、摄影协会等等。采取多种渠道增强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增添和谐的预科氛围,以此来使他们慢慢融入和适应预科的学习生活,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三)完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充分发挥教职工心理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和辅导中心必不可少。
在新生入学初期,就要充分的利用好宣传栏、宣传海报等传播载体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职责,使他们认识到有心理疑虑属于正常现象,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寻求帮助,消除自卑心理和抵触心里。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走专业化道路。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思想政治老师在上课时为学生的疑问排忧解难外,其他的任课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时不时的为同学们的心理疏导尽心尽力,无论是在自我认知方面,还是人格发展方面,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给予情感支持,使他们顺利平缓的渡过各种心理困境,完成预科学业阶段。同时,从侧面间接引导预科生要全面了解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及时合理的宣泄和解决自己的不良情绪,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己的身心全面发展,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立.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专访湖南省民委副主任徐克勤[J].民族论坛,2012(5):24—26.
[2]吴玉红.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卷).
[3]杨淑玲.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机制研究——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生为例[J].健康之路,2015(10):14卷13期3页.
[4]李明.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民族论坛2015年第1期.
作者信息:刘光辉(1986.08-),男,汉族,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