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

程利民
  
中国地名
2023年14期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马鞍山 243061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一直在寻求可持续发展方式,绿色建筑的诞生为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绿色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传统建设工程管理理论已无法满足绿色建筑的建设与管理需求,如何构建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成为当前建筑界学者重点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以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开发、设计、施工、运营四方面分析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方式,并对其管理评价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

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研究

1.1开发管理

建筑项目在开发前,需要依据自身工程特点,针对需开发的地段、建设场地等开展前期考察与分析工作,即针对气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展开分析工作。在开发管理期间,通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展开调查与分析,可为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奠定基础,可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的总体规划方向。即:在绿色建筑工程开发管理过程中要以环境保护、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为总体目标。待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目标确定后,需要针对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展开分析,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绿色建筑总体设计目标进行分解。

绿色建筑本身是一项复杂性较强、周期较长的建设工程,在对总体设计目标进行分解时可利用分阶段分解、分层分解方法,确保每一项分解指标均具有可行性、针对性。依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理论,可将总体设计目标分为前期策划、规范设计、施工、运营四个阶段,在此四个阶段基础上对下级目标进行分解,最终得出绿色建筑建设工程总体目标体系。基于该目标体系,再结合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指标,进而制定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设定与组织、实施计划制定时,需将环境、技术等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以此来确保整个开发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1.2设计管理

节能规划是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的重中之重,节能规划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建设能耗。室内空间布置、朝向、建筑间距等均是绿色建筑节能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在节能规划设计管理中,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采光、通风作用,以此来降低人为对建筑物温度、光照的调整,减少资源损耗。同时,在节能规划设计管理中,还需要不断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低能耗、高效能源设备替代高能耗设备,利用可绿色环保技术代替高能耗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降低建筑物的环境污染。

在建筑用地设计管理中,需要选择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施工地点,将自然状态较为稳定、安全性较高的环境作为首选用地。同时,需要选择具备发展潜力、改建的土地,通过用地设计管理达到建筑、自然环境二者间的和谐发展。

1.3施工管理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具备多种要素:其一,需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及规范化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施工单位,需成立专业管理团队,针对整个施工流程开展有效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下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运营单位等多个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层级。在各部门中选定相应的责任人,并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做出分解,明确对应部门的工作任务,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施规范化管理。其二,为了确保施工管理的全面性,需要将所有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均纳入施工管理系统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管理、施工人员的主要职责,规范个人的施工行为。其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单位应提供真实、可靠的建筑信息,需要确保工程建设符合绿色建筑建设要求,针对建筑场地、设备等展开规范化管理。其四,依据施工实际情况,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施工设备等进行保养,需要指派专业人士开展能源损耗等统计过程,不断优化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

1.4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是一项全流程管理,即针对绿色建筑实施方案、运营数据测量、数据分析、效果评估及方案改进展开全流程管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有效发现绿色建筑建设在每个周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其进入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循环模式。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循环模式需涵盖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在此阶段需要针对绿色建筑的外观、设备等进行运营与维护,以此来确保绿色建筑的各项运营管理任务顺利开展。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2.1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在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原则,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充分认知,科学选取评价指标,确保各项评价指标可反映管理的重要信息。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应将宏观、微观相结合,指标既要反映工程组织架构,又要对工程管理各项措施展开评价,同时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还应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以此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

2.1.2可行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备可行性,针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数据的获取应方便、快捷,指标数据的收集应具有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指标并不是数量越多、计算越复杂就好,在评价指标与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

2.1.3综合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包含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在指标选取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

2.2评价体系基本内容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基于上述原则,可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

在一级指标选取上,可从资源、管理、技术、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入手,即该体系应包含6项一级指标,资源指标、管理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能源指标与环境指标。

在明确一级指标后,在各项一级指标下应分设相应的二级指标。在资源指标下可设置设备使用情况、工程就地取材情况、资源有效利用情况及绿色材料使用情况四项二级指标;在管理指标下可设置相关人员培训情况、管理层参与施工建设情况、信息资源管理情况及各施工环节人员配备情况四项二级指标;在技术指标下可设置施工过程可靠性、宜人性、绿色技术使用情况等三项指标;在经济指标下可设置费用控制情况、环境治理费用使用情况两项指标;在能源指标下可设置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能源利用率、能源耗损率三项指标;在环境指标下可设定固体垃圾处理情况、噪声控制情况、有害气体控制情况及污水处理情况四项指标。

基于上述指标,再利用权重计算法、管理评价等级划分等方法确定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最终将此评价体系应用在实际绿色工程施工管理评价中。该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为:以100分为总分,0-50分区间表示管理执行不到位;50-60分区间表示存在管理执行但并未达到预期管理效果;60-80分区间表示管理执行过程及结果均良好;80-100分表示管理执行及效果极好。基于此种评价标准可针对绿色工程建筑建设管理展开更为全面且定量的评价。

结语

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施工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管理理论,针对绿色建筑展开开发、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可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同时,可从资源、管理、技术、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建成相应的管理评价体系,利用此种评价体系针对其管理过程及效果展开评价,以此来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海青.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J].砖瓦,2023(01):88-90+94.

[2]蒙飞.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分析[J].居业,2021(10):150-151.

[3]朱浦宁.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117-1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