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何晓琦
  
中国地名
2024年22期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25

摘要:加快建构“大思政”格局,为新时代做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本文将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通过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实践,探索党建带团建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1]当前,教育引领广大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在党建带团建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不断创新,但仍存在党团组织衔接不充分、培养合力尚未形成、实践学习过于书本化、青年先进意识缺乏、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探索党建带团建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大力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思政教育功能,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引方向,解决现实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索与实践

我院在深刻理解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实践,涵盖理论学习、组织建设、实践锻炼和特色活动等,推动党团组织形成育人合力,力促培养更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坚持思想引领,筑牢青年理想信念根基。从思想上入手,用理论武装青年,为其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一是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定期开展“思政第一课”“书记讲党课”“主题团课”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还将其学习心得以手抄报、视频等形式通过线上平台展示,深化青年对党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二是以红色资源为土壤,润养青春底色,组织青年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主题党日、红色探访等党支部活动,实现党团青年共学联学,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二)深化党团联动,多元活动激发青年活力。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团学组织为依托的活动育人模式,让青年在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素质。一是打造辅导员工作室,结合青年时代特点,创新活动思政。辅导员指导团学会组织开展“学习党团知识,汲取奋进力量”红色寻宝活动、“培根铸魂红心向党”系列活动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喜闻乐见的寻宝活动、趣味运动会中,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青年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二是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宣讲,红色宣讲员大赛、“向党‘声’情告白”活动等,由党员教师、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实现青年学生以讲促学、以学促干。

(三)聚焦服务实践,鼓励青年勇于挺膺担当。将服务实践融入党建带团建工作中,润物无声地增强青年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定期开展书记联系师生座谈会、党员教师进宿舍等,倾听学生所思所想并给予反馈,让其感受党的关怀就在身边。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团员在实践锻炼、志愿活动创先争优,我院还结合专业特色,定期开展计算机义修活动,将技能与服务完美结合,夯实专业基础。同时青年学生将专业优势应用在百千万工程中,获得相关单位的感谢信。

(四)注重培养管理,实现党团队伍有效衔接。坚持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抓好组织建设,为青年工作提供支撑。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对团支部、团员、学生骨干进行评优评先,充分发挥榜样激励。二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学院公众号发布优秀青年故事,以点带面辐射引领青年不懈奋斗。三是规范管理团员队伍,动员团员参加实践锻炼和学习活动,严格考核使团员青年成为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其中青年大学习完成率100%,学院团学会和团总支连续多年在校年度考核中位列前茅,并获得先进。

三、启发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关系

两者工作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目标具有一致性,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党建带团建有效提高团组织的建设,使其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身言行带动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中,有效提升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作用

党建带团建不仅是完善党团工作体系的必然需求,更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有助于党组织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整合党团组织的优势,形成党团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其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能够为青年提供更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更健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础;又能搭建更多元的实践锻炼平台,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

(三)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中党团工作有机融合的路径

党团工作要深度融合,才能打破党团组织衔接不畅的壁垒。高职院校应纵观党团工作的各要素,通盘考虑,细致落实。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将二级学院团建工作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加强党组织对团的领导和指导,为青年工作把舵定向,确保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等领域实现党团共促共建。二是要注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把思想引领作为党建带团建的首要任务,引导青年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借助新媒体平台,延伸思政教育的触角,帮助青年在信息化时代保持战略定力,在党的指引下找准成长方向。三是要加大对团干队伍建设,从优秀团员青年中培养团干、发展党员,实行党员挂钩团员培养考察和实践锻炼,定期做好成长跟踪,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党团队伍有效衔接,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四)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中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

在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明确角色定位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才是核心参与主体,要从青年大学生中来,到青年大学生中去。应以团学组织为依托,将党的理论教育融入团组织活动中,发挥学生骨干团结服务同学的作用,以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点、喜好和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各专业特点,设计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挖掘好社会的大思政资源,使青年在组织和参与中潜移默化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和指导,打造从“课程思政”到“活动思政”的圈层效应,“活化”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四、结语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既要发挥党建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又要发挥团组织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为青年学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人民服务的优秀青年赋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信思金.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N].光明日报,2023-02-28(14).

[2]张红霞.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N].光明日报,2019-12-11(06).

[3]张鹏.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创新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54-56.

[4]杨琦.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模式的构建研究[J]. 青年时代,2020:76-77.

[5]刘兴平,李佳佳.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模式研究--基于H大学“1442 工程”的个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9):12-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