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文化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

赵莲花
  
大通媒体号
2023年2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6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9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职业院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 21C16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莲花(1982-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通过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开拓多元教学形式和联合多元育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这种坚守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非遗文化;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推出文化“走出去”战略。非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而英语作为文化交流的语言桥梁,是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使命,是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育关注的议题。故此,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正是在这一议题下的思考。

一、有的放矢:非遗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具有促进社会延续与发展的职能[1],承担着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大学英语教学正是以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为导入主体,过于重视英语语言文化,而忽视中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和输出,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2]大学英语教学亟需思考如何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英语在中华文化传播的纽带作用。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更是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培育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英语作为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非遗文化自然也需要借助英语这个语言媒介对外传播,才能打破地方局限,走向国际舞台。由此,大学英语教学用英语表达和传播非遗文化,让学生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深化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这也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使英语教学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基点,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本土化特点更为突出。

二、勇于破局: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英语语言的交际和文化功能,通过语言文化内容,介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以培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主要落脚点。这是一个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契合语言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1.践行文化育人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双向互动,其能力培养是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而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发挥英语语言工具的实用性,还倡导了其人文性。学生只有掌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交际中有效地表达和交流。

非遗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文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非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当地文化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是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作为弘扬非遗文化的媒介,不应仅停留在词汇句型表达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促进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坚定本土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中华文明,滋养着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同时,非遗文化走出去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是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精神内驱力。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借助非遗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获得有机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思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了解英美文化,还要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将非遗引入地方高校英语教学,让学生运用英语讲述当地特色的文化传统,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将非遗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实践,通过“赛课”融通,全方位育人融入训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2.开拓多元教学形式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现代的师生双向互动,践行“以语言为基础,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路径,以育人为目标”的理念。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有机融合文化育人与语言学习,依据时代要求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传播非遗文化,通过省市、国家、世界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设置引导学生扩大文化视野,聚焦非遗文化的整体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要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模块教学,通过课前情感铺垫、课上升华主题、课后感化认同三个环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程。非遗项目的普及性内容融入基础模块,而专业性较强部分融合在不同专业的拓展模块。以地方非遗项目“湘绣”为例,教师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传关于湘绣的文章和视频,提炼出湘绣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等语言框架;课堂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并帮助学生归纳常用表达句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介绍湘绣;课后总结提升湘绣的英语展示,帮助学生搭建语言输出框架,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非遗文化的能力。

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理解非遗文化和语言知识。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他们在提升自身非遗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要积极地与中文老师沟通交流进和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担负起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遗文化教学设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导向,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进而启发学生探究未知。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非遗项目英语课程资源库,丰富非遗相关数字资源,以技术支撑实现课堂的优化,从而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3]

3.联合多元育人主体

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打破学校壁垒,邀请非遗传承人讲学,线上互动教学,还要积极开发多样第二课堂,营造非遗文化的教学氛围。大学英语采用体验式、实地教学等教学方法,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非遗文化馆等非遗资源,搭建多元主体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形成融入非遗文化教育的多元主体育人模式。

随着“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化艺术节等非遗活动的举办,大学生越来越熟知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表现为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认同的文化,这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然而,高校教育不能代替非遗传承人,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很好表述其文化旨趣。由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走出校园,进入非遗景区、非遗博物馆等场所,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高校应当组织学生用英语讲解非遗项目,以本地非遗文化馆为平台,走进中国雕版印刷、中国工艺美术等非遗博物馆,鼓励学生参加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博览会、文化节等非遗活动,用实践的方式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水平,还可以宣传非遗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是在跨文化比较下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实践性培养,更要强调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借助非遗项目,比如金华的火腿和德国的香肠,对比学习其文化历史、制作工艺等内容,以此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可以更为有效地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跨文化比较,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视野,引导学生领悟文明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润物无声:非遗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育人效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着其它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重视传播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也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4]大学英语教学承载着人文知识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文精神。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打破了以往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现象,将西方文化引进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提升了英语学习和育人效果。

大学英语教育育人是指高校在遵循语言习得与教学规律基础上,“从反映时代变化、展现世界眼光、拥有中国情怀、立足实践导向、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角度出发”[5],开展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跨文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形成高校一个特色的教育品牌,给学校育人赋能。例如学校成立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以及让学生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焕发非遗文化的生命活力,创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非遗文化的精神旨趣,让渡给非遗传承人,以活态的展示感染学生,促使他们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核精神。非遗文化氛围,深度的互动体验非遗产生与生成的原生文化空间,产生文化情感共鸣,以此内化为行动。高校引入非遗项目,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交际任务,深切体验非遗文化,并将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审美,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提高非遗文化素养。同时,大学英语教育以此介入建立非遗育人空间,开展专题报告、研究项目等系列活动,设立非遗教育研究所、文化基地等非遗文化场所,助力非遗文化育人效能。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从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之一。这既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传播非遗文化的能力。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是英语教学与非遗文化的双重育人的教学实践。大学生由此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并在宣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6]。

参考文献:

[1]石佩臣.教育学基础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马亚丽,王向阳.课堂革命背景下非遗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融合路径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172-174.

[4]李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23.

[5]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

[6]朱晓蓓.高等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措施[J].甘肃教育,2010(7):12-13.

赵莲花,女,1982.12,湖南长沙人,汉族,博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跨文化研究,4101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