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思路及对策
【摘要】如何确保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人们出行安全成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所要时刻面临的关键问题,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是实现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介绍行车安全管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介绍行车安全管理的系统组成,分析目前行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行车安全管理人员需具备的素质、行车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行车安全管理举措、行车安全环境优化以及科技创新促安全五个方面的管理思路,提出行车安全管理的手段及对策。
【关键词】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思路、技术手段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准点、快捷、舒适的优势备受市民的青睐,客流快速增长,但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受空间限制,不易应急疏散,一旦出现行车事故,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无法估量的损失。
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是实现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1]本文通过介绍行车安全管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介绍行车安全管理的系统组成,最后通过行车安全管理人员需具备的素质、行车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行车安全管理举措、行车安全环境优化以及科技创新促安全五个方面的管理思路,提出行车安全管理的手段及对策。
2 行车安全管理重要性
2.1 危害大
行车安全类事故/事件造成的危害大,严重时可导致列车脱轨、挤岔,甚至危及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给地铁运营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如2022年1月22日上海地铁15号线一名女乘客被屏蔽门夹住,不幸身亡。
2.2 损失大
行车安全类事故/事件造成的设备损失大,如发生追尾坠落、列车脱轨、受电弓损坏、感应板损伤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列车及轨道设备设施损坏,对生命安全及财产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3 占比大
以广州地铁为例,经统计2013年-2022年发生事件苗头以上的事故/事件,行车安全类占比高达46%。
3 目前行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出目前行车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设计缺陷、人为失误、管理缺陷以及行车环境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设计缺陷。如存在新线列车设计审核过程中大旁路设计方案审查不到位问题,导致发生列车在试车线调试过程中撞车挡事件。
人为失误。在作业人员日常操作中,未按作业流程操作或操作设备错误都会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管理缺陷。目前行车安全管理在制度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应急预案编制不合理、对行车风险辨识不到位等。
行车环境。线路上的行车标识,如停车标、公里标、线路光线照明等,都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如未按照要求在规定位置安装停车标,造成司机对停车位置把握不准,同时司机对现场的线路不熟悉,最终发生一起错进线路事件。【3】
4 行车安全管理思路及对策
4.1 定义
1.管理
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行车安全管理
行车安全管理是指为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运送乘客的过程中,涉及行车、乘客安全的各项生产安全而采取的管理机制施、制度及措施。【2】
4.2 行车安全管理人员需具备的素质
4.2.1行车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管理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干预与控制,是一种动态管理。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安全发展目标实现,必须强化“四种意识”。[4]
1.对标一流
对标身边先进单位或行业内的一流企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对比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流程,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流程优化、标准提升、持续改进为途径,才能正视差距、取长补短,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 居安思危
一个分部、班组,特别是在安全管理工作相对平稳的时期,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无所作为,而是要居安思危,在不断的自我改进中增强高起点跨越的内生动力。
3. 动态分析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和环境。由于班组成员,以及作业现场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同样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会不尽相同。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通过动态分析,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改进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4. 追求卓越
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确立更高目标,并努力实现的过程,更是一个正视差异不断超越的过程。开展差异性分析,科学评估安全管理方法的适应性、有效性,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确定新标杆、拓宽新渠道、总结新经验,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4.2.2行车安全管理思路
采取PDCA闭环管理手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纠正(Action)。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计划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对行车安全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
(2)制定目标,分析问题原因。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找出来。
(3)制定行车安全提升专项方案。
(4)制定对策、制定计划。
2.执行
(1)下发方案,组织各单位落实执行。
(2)过程监督,数据采集。这一阶段除了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外,还必须要对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工作能够按计划进度实施。同时建立起数据采集,收集起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等项目文档。
3.检查
(1)效果检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
(2)确认效果是否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完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4.纠正
(1)确定标准,固化流程。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
(2)总结问题,落实整改。问题总结,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3)继续循环至计划阶段。
4.3 行车安全风险辨识分析
4.3.1站务专业行车安全风险关键点
4.3.2乘务专业行车安全风险关键点
4.3.3调度专业行车安全风险关键点
4.4 行车安全管理举措
4.4.1开展隐患排查思路
1.排查治理内容
全面排查治理涉及各专业设备设施及其工艺系统、作业环境、从业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安全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安全责任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5]
2.排查治理形式
应建立班组班前、班中、班后安全检查制度,生产部门(分部)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安全生产巡检制度,并按要求组织开展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等。
3.排查治理方式
(1)排查治理工作要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结合起来。
(2)排查治理工作要坚持与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3)排查治理工作要坚持与加强应急管理结合起来。
4.排查治理要求
应对照风险数据库,逐项分析所列风险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可能产生的隐患,确定隐患等级,并按照“一岗一册”的原则分解到各岗位,形成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手册,明确排查内容、排查方法、排查周期等内容。
5.隐患登记
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应当按照安全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隐患等级按由轻至重可分为:安全缺陷、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
6.隐患督办
对于排查出的一般及以上隐患,各部门应立即制定整治方案组织消除,并加强源头治理,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无法立即消除的隐患,应分阶段细化整治措施,未整改完毕前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控制和防范措施。
4.4.2管理四大关键点
1. 关键人员
(1)新上岗人员。针对新上岗人员,日常加强检查和关注;组织新老员工经验交流,促进新人成长。
(2)换线/转岗人员。重新进行上岗前评估。
(3)日常频繁违章人员。班组长、分部对员工进行谈话和帮扶;及时发现并纠正员工的不良作业习惯;针对性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关键作业
行车类重点作业有:列车降级操作、人工排列进路、LOW设备操作、全旁路保底措施、列车救援等。针对关键作业,需定期加强培训、演练,不断巩固和提升技能。
3. 关键时间
(1)早、晚高峰。早晚高峰是列车密集发车时间、车站客流高峰期,客运组织压力大,调度、司机和车站一线人员需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2)交接班期间。交接班期间存在现场情况监控不及时、跟进处置不到位情况,工作内容交接不到位导致后续未完成等。
(3)非运营与运营切换时间。运营初期,正线线路需组织列车压道确保线路安全,车站需要做运营前检查、开启车站出入口。
4. 关键地点
(1)尽头线路。严格限速、操作洗车位防控尽头线冲突风险。
(2)高架线路、出入洞口。加强对该区段瞭望防控异物侵限风险。
(3)走行线。与信号楼联控、执行确认到位防控弓靴转换误操作风险。
4.4.3技能提升要点
1. 开展技能评估
技能评估是检验员工业务技能掌握情况的试金石,需确定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1)明确评估周期。通常以周、月、季度或年份等为一个评估周期。
(2)明确组织形式。具体组织形式包括实操、桌面演练、培训、双盲演练等。
(3)明确组织人员资质。原则上依照“低岗位不得评估高岗位”、“生产序列不得评估管理序列”等原则。
(4)成绩输出。包括实操评估表、演练总结、培训记录等。
2. 制定详细演练计划并按期开展
演练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最好方式,不仅能快速发现员工业务技能的薄弱点,还能通过演练让员工模拟实战情景,快速提升技能。
(1)制定执行性高且实用的演练计划。各种演练按专业再分类,以达到尽量包含各种常见故障,例如信号类演练分为联锁故障、道岔故障等,同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参加演练各方充分讨论演练细节。
(2)按期高质量推进演练执行。制定详细演练细化方案并执行,尽可能以双盲形式组织,更能发现潜在问题,同时演练评估人员对照演练评估表对演练情况逐一对标开展评估。
(3)演练复盘,发现问题并解决。以追求本质安全为根本目标,正视错误,主动暴露问题并积极解决,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并闭环跟进演练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4)分享成果。编写演练总结发全员学习,以抽问形式检查学习情况,举一反三,发挥演练最大效果。
3. 开展比武、技能竞赛
为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的实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人工排列进路、故障救援等关键业务技能劳动竞赛,以比武促培训,激发员工学习专业技术的热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
4. 组织安全教育
(1)营造鲜明的安全文化理念。如:99+1=0。
(2)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组织全员学习案例,从国内外事件吸取前车之鉴,编写学习材料。
(4)制定规矩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手指口呼等。
4.5 行车安全环境优化
2344.5.1行车标识优化
行车标识可有效帮助司机对进路、凭证等进行准确判断,如车厂道岔张贴定反位箭头标识,同时在相关道岔区域划定安全避让位置,可让下线路人员快速到达,提高行车效率;针对列车冲标频繁情况,为方便司机判断冲标距离,在冲标2米处粘贴提示贴纸;为便于司机现场确认列车股道位置,制作股道编号牌张贴在司机登车平台处等。
4.5.2行车应急工具优化
应急情况下,员工需携带较多的应急备品,可采用定制化的工具包/工具箱将所有备品摆放进去,便于物品的清点,也可考虑优化备品的种类,提升应急效率。
4.6 科技创新促安全
1.曲线站台空隙监控设备
为解决曲线站台不利于司机确认空隙安全的问题,在车站站台安装站台空隙监控设备,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列车与站台空隙是否有夹人夹物情况,确保乘务司机能正常确认空隙安全,从本质上消除安全隐患。
2. 弓靴转换智能监测报警系统
第三轨供电方式运输的线路,如广州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在弓靴转换区域加装一组红外光栅设备,及一台激光对射设备。当列车头部越过光栅设备时,会点亮“停车位置转换模式”停车牌提醒司机对标停车。
3. 尽头线防冲突智能检测报警系统
“尽头线防冲突智能检测报警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在限速区域前安装红外光栅监测装置,当列车车头越过第一道红外光栅,“限速3KM/H”标会亮灯提示,提醒司机准备进入限速区域,当列车车头越过第二道红外光栅,爆闪灯会点亮并触发声光报警喇叭闪烁并鸣示提醒司机进入尽头线区域,防止司机进入尽头线精神不集中导致冲突事件发生。
4 控制中心信号显示大屏截图
控制中心信号显示大屏截图不仅能为事件调查提供依据,同时在联锁故障时,也能快速记录下最近时刻列车位置,在采用电话闭塞法时,可提供快速、精准的列车位置寻找依据,保障故障处置安全高效。
5 结论
本文通过介绍行车安全管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介绍行车安全管理的系统组成,分析目前行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行车安全管理人员需具备的素质、行车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行车安全管理举措、行车安全环境优化以及科技创新促安全五个方面的管理思路,提出行车安全管理的手段及对策,实现地铁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李娜,凡志凤.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2,29(2):153-155.
[2]贺农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3-26.
[3]刘靖华.地铁车辆段停车场行车安全管理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7):4184.
[4]李志南.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问题浅析[J].河北轨道运输,2015.6
[5]魏玉光.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普及读本[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陈晓声,男,1971.12出生,汉族,籍贯广东潮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及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