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分析
——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发展与实践。文章指出,“三下乡”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具有引导学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深化思政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培育实践精品活动等途径,积极推动“三下乡”实践育人机制的专业化、品牌化建设,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媒体关注。文章总结了学校在实践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引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平台,是引导青年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良好契机。
自1997年至今,三下乡实践活动已开展26年,每年的火热夏天,全国各高校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成长培养,始终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小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环境,引导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化教育紧密结合,把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打造为学校主动了解、深入观察、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先遣队和生力军。
学校在“三下乡”实践育人功能的平台构建与实施上,多年来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逐步推动其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设发展。基于此,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因时而进,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做好方向引领。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积极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委关于大学生“三下乡”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前期立项中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巧妙融入学校理念与特色。近年来,学校“三下乡”工作紧密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契机、庆祝建团100周年契机、学习党的二十大契机,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红色主题教育课堂相结合。2021年学校指导筹建了16支党史学习实践团、2022年29支党史学习实践团、2023年37支党史学习教育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各实践团队通过集中学党史听党课、组织实地党课教育、红色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党史教育实践活动,在这片“红土地”上赓续红色血脉,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年思想引领相融合、将党的宗旨意识与青年建功新时代相结合。同时,学校积极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学科,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组建实践队并全程指导青年、凝聚青年,将思政引领延展至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深化“四史”学习和国情社情教育,提升实践工作的引领力,切实推动实践育人“天府”品牌的内涵式发展。
二、基于全程育人视角,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西财天府学院不断完善“三下乡”社会实践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形成内生动力矩阵和范式结构。在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酝酿、组建和运行方面,采用了项目化管理模式,包括校团委、院团学、指导老师和实践队负责人的纵向协作,以及由项目负责人横向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定期报备,校团委进行总结和反馈。
学校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了三下乡专业化机制,包括《三下乡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以及评优激励制度》、《三下乡队伍资助经费分级激励制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案及校级评奖评优制度》等制度,确保实践团队成员的权益和志愿服务的规范。同时,学校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借助专业素养和指导教师的力量,建立专业的工作梯队,协力解决地方发展问题,提高实践质量,确保实践成果。
学校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赋予学分学时,并将活动评价与课程挂钩,与学生就业联系紧密。这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多方位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预期目标和育人功能,同时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模式。
三、培育“三下乡”社会实践精品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化。
西财天府学院积极响应“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不断改进,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近年来,在四川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评选中,学校多次获得省级荣誉,得到国家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
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实践工作的贡献度上。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学习和特长与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热点需求相结合,开展专项实践内容。学校也注重线下实践与线上宣传相结合,将学生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有意义、生动、易传播的宣传产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形成一定的辐射力。
学校的实践团队在中国青年网上发表了大量稿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点赞。其中,2021-2023年实践团队在中国青年网累计挂网74篇,发表稿件共计浏览量1000000+,点赞量150000+。学校的作品也在全国比赛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决赛评比,获得了国家级荣誉。此外,学校的实践团队也得到了国家级主流媒体和团属平台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报道,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以及“创青春”等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成果的巩固和扩大,完善实践服务项目品牌,使优秀成果得以更深入地传播。学校努力发掘并提升成果展示,打造高水平、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这有助于更多同学接受教育,实现了一个队伍参加活动,更多同学受益的目标。2021年微距队制作的“党史小故事”被中青校园网、四川教育发布、四川高校头条、成都校园等平台多次转发,浏览量高达40余万,点赞量高达1.5万,并且入选中青校园-2021镜头中的三下乡,在今日大学生网、多彩大学生网发表。次年5月,微距队的党史学习宣讲项目经后期打造升级,参加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团省委和省教育工委联合颁发的铜奖奖项。
四、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思考与启示
学校近年来在社会实践育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打造了具有天府特色的“三下乡”实践品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和组织优势。不过,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首先,学校应积极争取校内外的支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包括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育人。各学院的领导可以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校友处可以调动校友资源,后勤可以提供实践学生住宿等支持,职称评审委员会可以在带队指导老师工作量和职称评审方面给予支持。其次,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相关制度,构建递进式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这包括制定更完善的制度,如《三下乡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以及评优激励制度》和《三下乡队伍资助经费分级激励制度》等。最后,学校应积极整合资源,多渠道获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建立长效的实践基地,推动实践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这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长期实践基地、项目化的方式来实现,以打造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埝.医学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三全育人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2):172-173.
[2]刘阳,毕永福.三全育人视角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以T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09):132-133.
[3]张铁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