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美育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王恬悦
  
大通媒体号
2023年4期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美育在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教育中意义重大, 它是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同时也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本研究从目前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入手,探究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必要性以及目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融合路径。

关键词: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传统文化

引言

美育即审美教育,指采用一定手段、方式,培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健康审美观点,提高人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1]。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塑造完美人格,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2]。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受到学界广泛关注[3]。

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具有灵活化、生命化的特点,形式更加自由和多变,更易与其它教育碰撞出新火花[4]。学校中的美育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也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性格。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够影响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使其能够正确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

1、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从目标上看,融合目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忽视改善人际关系

目前,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育目标,主要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目前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育目标,忽视了二者融合对人际关系调节作用。情感交流是人际互动重要部分,人际互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美的事物激发情感,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使个体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6]。美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看到同学、家人、老师等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且乐于帮助他人,能够有意识地创造美好事物。舞蹈、合唱、绘画等集体性艺术活动,能够增强中小学生与他人交流,形成良好人际互动[7]。

1.2从过程来看,融合过程具有科学性和主动性,但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

目前融合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8]。融合不是简单把不同教育内容进行叠加,而是要找到两者在目标、方法和特征等各方面异同点进行梳理,形成科学、有效融合。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拥有自上而下课程标准构建模式,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由有部分教师自发将美育任务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合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少针对性、系统性的设计准则及标准化模式,缺乏定量或半定量测评手段。

1.3从内容来看,融合内容契合度高,但未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

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素材西方元素。例如:选择钢琴曲作为活动背景音乐,选用国外寓言故事来引入课程主题等等,却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美育教育应当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但同时,不少历经时间积淀的事物直到现在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9]。中华传统文化为美育提供了丰沃土壤,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各地精巧多样的传统手工艺、风格多变的园林建筑等,都是十分丰富的美育资源[10]。

2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融合路径

2.1重视美育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的能力[11]。在教育过程中,可借由绘画音乐等美育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及合谐人际关系。学校可以举办特色校园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利用好本地博物馆、小剧院、美术馆等美育资源,让学生共同感受美、欣赏美,加强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2.2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进行融合

目前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这就导致各地方和各学校之间融合效果存在差异性,优质融合成果难以推广,缺乏“全民性”[12]。根据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标准化的梳理,将理论素材提炼与美育思想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

美育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道德水准,拥有健康心理状态,学校可以开展艺术讲座和艺术从理论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增加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审美格调。 组织进行传统经典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和艺术当中找内心平静、感知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汤杰英.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70-76.DOI:10.13718/j.cnki.xdsk.2002.02.016.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5.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 B/O L ].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325/201212/145679.htm

[4]惠燕.中学美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12-114.

[5]陈伟.“三全育人”视域下美育心理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48):48-49.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8.022.

[6]柯秀经.试论审美教育[J].西江大学学报,1996(02):16-21.

[7]李昊,张卫,喻承甫,宋孟莹.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4528名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2(07):22-26+9.

[8]范晓莉,孙磊.社区美育下的公共艺术实践探索——以上海吉浦小区为例[J].创意与设计,2021(03):98-104.

[9]张振梅.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10]蔡清田.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1):24-34.

[11]王育霖,唐婷.审美教育视阈下健康人格建构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高教探索,2017(01):116-120+124.

[12]范雪娇. 全民性:让美育真正生根发芽[N]. 中国艺术报,2022-03-25(002).DOI:10.28155/n.cnki.ncysb.2022.000546.

王育霖,唐婷.审美教育视阈下健康人格建构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高教探索,2017(01):116-120+1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