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北京冬奥会前后韩国媒体上中国国家形象之建构与变化
——以《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为例
摘要: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作为世界级体育赛事,天然地成为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窗口。但期间中韩两国却在民间层面产生了一些舆论的碰撞,媒体的传播起着很大引导作用。本文选取韩国媒体中具有保守倾向的《朝鲜日报》和进步倾向的《韩民族日报》,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期间、闭幕后这两家媒体(1-3月)的共2478条涉华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此次研究对我国国家形象建构进行思考,提出管窥之见。
关键词:国家形象;北京冬奥会;中韩关系;《朝鲜日报》;《韩民族日报》;涉华报道
一国既需要关注自身对本国形象的建构,也需要留意他国对自己形象的建构。“讲好中国故事”往往会从“发出者”来思考,“我要讲什么”“我要怎么讲”;然而媒体作为两国间传播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媒体会根据自身立场、影响大众心理或舆论的需求等,进行报道内容重点和方式的选择。信息接收方就会形成对这个国家的初始印象,并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但国家形象同时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两国间的积极交流,塑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一、整体报道特点
本文以《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官方网站上提供的历史新闻搜索服务为基础,选取2022年1月至3月,以“중국”为关键词的纸面新闻进行统计整理,两大报刊2022年1-3月每月涉华报道数量均超过300篇,特别是北京冬奥会期间(2月份)两大报刊的涉华报道数量均有所上升,为这三个月的最高值。
2022年1月,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两报刊对于本次冬奥会主办国中国的报道也日渐频繁,议题多样,政治和经济议题下的报道是涉华报道的关注重点。此阶段的正面、中立涉华报道数量相比较要大于负面报道数量,对两报刊进行比较,《韩民族日报》发表立场和用词方面更倾向客观、中立。
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国。在2月份,各大媒体的目光都聚焦于此,两报刊涉华报道数量都相应增加。从新闻来源上看,此阶段两大报刊自采新闻比重增加。
3月份,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闭幕,但韩国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对于中国的报道热情并未减少,相关新闻的报道频次仍然很高。从新闻来源上看,自采新闻仍占全体新闻大多数。
二、韩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通过阅读报刊内容和相似研究方向下的文献资料,可将涉华报道大体划分为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民生、北京冬奥会六大议题进行分析。
政治外交议题方面,对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和重要性进行积极肯定、正面认识。同时也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存在的差异,在报道中会塑造出中美两国霸权竞争的形象,也会在面对朝核问题和乌克兰事态上,提到中国,根据意识形态进行简单地阵营划分。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疫苗外交”“两次北京冬奥会改变世界”的负责任的外交形象。
经济议题方面,韩国对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对中国市场的潜在力和持有的资源优势有一定积极正面认识。对于中国的电池、新能源开发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等尖端领域进行持续关注,认识到韩国方面在贸易、原材料供应,以及市场上的对华依赖性。也对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进行关注。
军事科技议题方面,积极肯定了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和军事无人机装备力量。通过对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虚拟网络技术、数字货币等方面的报道,塑造了“军事强国”“科技强国”的形象。也因此,认为如此的技术发展速度具有威胁性,认为中美进行技术霸权之争。对于中国相关的军事合作、军事演习,以及在南海建立人工岛屿方面也进行了关注。
文化议题方面,随着中韩建交进入30周年,2021-2022年也被指定为“中韩文化交流年”,在此阶段对于中国茶文化、诗歌、青瓷、非遗、传统小吃等历史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报道,这些新闻有利于促进中韩关系向好发展。
社会民生议题方面,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雾霾治理、物价管理、外卖配送、防疫措施等方面主要呈现正面报道,同时也涉及了韩国青年阶层对于中国的好感度倾向。肯定了近些年来中国在游戏电影产业方面的发展。
北京冬奥会议题方面,开幕前就本次北京冬奥会主题、开幕式设计,冬奥会期间的疫情管理,以及美国对开幕式的外交抵制进行报道。冬奥会期间,涉华报道呈现以正面、中性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的特点。其中正面报道中较为多次出现“发展迅速”、“建设性”等正面肯定性词语。中韩关系的发展大方向是友好与合作,“求同存异”,则也不能排除舆论方面出现“不同”之处,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存在的负面报道主要存在于短道速滑判罚、开幕式中国朝鲜族所着服饰两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中韩政治关系良好,双边贸易活跃,这种外部环境因素使得韩国媒体相应涉华报道呈现明显正面现象。另一方面,也由于部分媒体会仍然有意识形态思想的残留等原因,使得涉华报道中也无法排除部分负面报道。
三、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只有相互间的“正视”增多,秉持着中韩建交那天的初心,两国才能继续推动步入“而立”之年的中韩关系朝着更加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管窥之见。
从“自身“做起,韩国国民获取中国相关消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人际交流获得,二是媒体宣传获得。在硬实力快速发展的当今,也应同时注重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得以满足,人民就有了自信,就可以作为流动的宣传媒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先要更好地走进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通过制作纪录片、电视剧、举办纪念活动等多元化线上线下各种形式,让本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我们有哪些值得走向国外的文化资源,而作为讲述者在讲述时又可以从哪样的角度切入。人民心中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文化可以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力。
从本国媒体来说,就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将他国媒体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除了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也是很好的传播平台。韩国国民能够接触到中国信息的途径当中,媒体宣传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要大于人际交流的作用。因为通过外国媒体宣传的不确定性,从而“接受者“接收到的国家形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当自主构建国家形象,在外国设置我国的媒体进行宣传,主动帮助他们关于中国形象“碎片化”拼接起来,向“接受者”们呈现一个更客观、更真实、清晰的中国国家形象。又因为媒体的报道又受媒体人的个人认知影响,可以举办活动邀请外国媒体人来到中国,进行切身感受,与外国媒体和受众建立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 尹悦.《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2016-2019年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20-28+139-140
[2]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03):14-21.
[3] 魏丽娇.韩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及其相关对策——以韩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广州亚运会报道为例[J].战略决策研究,2013,4(01):32-43.
[4] 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141-152+161.DOI:10.13613/j.cnki.qhdz.002171.
[5] 王超. 平昌冬奥会前后中国媒体上的韩国形象变化[D].黑龙江大学,2019.DOI:10.27123/d.cnki.ghlju.2019.0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