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方向,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亟待我们在理论上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领会,进而在实践中予以更好地深化运用。国家高层从战略层面对教育强国做了新论述和新部署,推动学术界对教育强国的理论和实践新一轮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的价值,依次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教育强国、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教育强国。
关键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价值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硬件设施在国家大力投入下发生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软件差距依然明显,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教育因为生源流失出现了“空校”的问题。然而现实中亟需乡村教育担负起乡村人才培养和乡土文化传承的重任,乡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新时代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人才振兴是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耦合。目前,乡村教育质量不高成为了教育强国实现的短板环节,着力破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乡村教育面临新任务、新使命,要着力解决乡村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是助推教育强国的价值所在。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教育强国
乡村振兴战略是激发乡村活力,增加乡民收入,扩大乡村市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功能的支持与帮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间接通过强教育实现强国。具体而言:
其一,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居民技能,实现“乡民富”
乡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乡村需要的人才。现实中村民更关注通过乡村教育走出乡村改变命运的升学路径,这种倾向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乡村教育的“离农”价值。但是在实际中,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学习过程中辍学、落榜的学生中乡村学生占多数,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乡村学生接受精英教育的比例也处在劣势。2023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在服务脱贫攻坚上,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乡村孩子就读精英大学的比例已然很低。尽管最近几年国家在高考录取时持续向乡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但是统计显示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录取比例依然在20%以下,这说明大部分乡村学生大概率会立足乡村谋取发展。我们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关注“为农”的教育,有效构筑乡村“产业链—技术链—教育链—人才链”良性循环。增强乡村居民劳动技能,不仅可以更好在企业就业,也可以实现农产品延长线的增值销售,增强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乡民富”。
其二,乡村教育促进人才振兴,带来“乡村强”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返乡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也有所提升,乡村劳动力流失情况也有所改观。有学者认为,乡村现代化必须解决人力缺乏问题。乡村不仅要从外部输血,更要注重提升内部“造血”能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共同抓手,为乡村社会培育出数量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不断释放乡村人口红利。辈出的人才助力乡村强。
其三,乡村教育促进乡风文明,带来“乡民美”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乡村教育承担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培养乡土情怀,重塑乡土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乡村文化振兴呼吁乡村教育立足乡土课程对乡土文化进行接续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培育出具有文化自信心的乡村时代新人。
二、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
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旨在解决乡村教育发展质量低的问题,包括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不充分、满足乡民“离农”“为农”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不充分等内容。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阶段性呈现,还是教育现代化在乡村这个特殊场域的特殊化,是一个永无止境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合型概念,“高质量”规定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限定了高质量发展既非外延式发展,也非内涵式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矛盾已经从落后转为不平衡不充分,已经从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的述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农村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兼顾“质量”和“效益”。可见,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教育强国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指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其次,促进劳动力城乡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了乡村居民劳动技能,使其可以在城市就业中选择面更广,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可以选择技术性工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产业逐渐丰富,可以促使农村走出去的精英人群回流乡村干事创业,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有学者指出,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时,将可能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使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小而美小而优且充满乡土特色的乡村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回流。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庞大分支,其发展质量关系着教育强国梦的实现。在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乡村教育应有大作为,也必然能够在伟大实践中体现不可或缺的价值、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EB/OL].(2023-05-29)[2023-06-0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868.html.
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曾欢,朱德全.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向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1):74-8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石献记,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共生场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43-52.
程天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历程、特征与战略方向[N].人民教育,2022(22).
徐金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21(10):24-34.
作者简介:贾秉权,男,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