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异化翻译对《西游记》中法器法术的贡献
摘要:《西游记》中的法器法术不仅在多次神魔大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解读这些法器法术对非汉语读者来说是一大难题。本文选取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析詹纳尔对法器法术的英译文,发现异化翻译是处理这些外来事物和文化障碍的重要手段,异化翻译促进了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关键词:法器法术;詹纳尔英译本;异化翻译
一、导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深远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尽管对该小说翻译研究日益丰富,《西游记》的主题、人物、情节、宗教等话题逐渐被西方社会所了解,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西方读者理解该小说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尤其表现在对每一章节中出现的法器法术的理解上,其中一些法器法术是师徒四人(主要是孙悟空)和妖魔之间战斗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随着《西游记》各种版本的出版和推广,大量的法器法术拉近了《西游记》与西方读者的距离,通常认为法器法术给这个神魔故事增添了丰富性、吸引力和幻想空间,但距离的缩短并不会自动提升西方读者对法器法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含义的理解,这就导致西方读者可能对法器法术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行片面的解读或简单的断言。詹纳尔的英译本对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相比之下,詹译本也许是英语社会中最常被阅读和研究的一个版本,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消除了法器法术造成的文化障碍,并且似乎比其他许多版本更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以往对该版本的研究并未触及这一问题,而是集中在一系列常见的问题上,如章节名称、人名、妖魔名、宗教术语、成语、诗歌等。我们不否认这些研究的重要性和贡献,但我们认为,研究詹纳尔英译本中的法器法术同样很有价值,因为詹纳尔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仅是他翻译《西游记》成功的原因,也为其他中国或西方译者提供了一个典范,推动他们能够翻译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理想译本。
二、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由美国学者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中提出的。归化是“将外国文本还原为译语文化价值观的种族中心主义,将读者带回家”,异化是“让那些(译语文化)价值观跳出种族中心主义,以记录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送到国外”(Venuti 1995)。换句话说,归化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即利用目标语文化中不寻常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易于理解,适合目标语读者;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即在翻译过程中,面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和文化差异,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归化优先考虑目标语文化和读者,异化顺应源语文化和读者。从许多中国翻译家和学者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策略既至关重要又饱含争议。孙(2002)认为归化与意译同义,异化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直译。然而,黄(2010)认为归化与异化的二分法与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在于,后者关注的是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而前者不仅关注源语和目标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而且更关注两者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如《西游记》中的宗教、诗歌、谚语等。总之,归化和异化远比直译和意译复杂。
三、詹译本中的异化
鉴于《西游记》中的法器法术种类繁多,我们首先阅读并收集了詹纳尔译本(詹2003)中关于法器法术的中英文描述。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发现了詹应用了何种翻译策略。
该译本把“九环锡杖”翻译成nine-ringed monastic/monk’s staff,“锡”诠释为“僧杖”,因为它在汉语中是指佛教僧侣所持的杖。此处的翻译方法是异化,译文帮助汉语和英语读者很好地了解这一法器。“九齿钉耙”、“三棱简”、“蟠龙拐”分别是nine-toothed rake、three-edged mace、dragon-headed stick,物体名词前的所有修饰语都是名词A和名词B–ed形式的组合;类似,“降妖杖”、“捣药杵”、“紧箍咒”分别是demon-quelling staff、drug-pounding pestle、Band-tightening Spell,修饰语是名词A和动词B–ing形式。这种逐字翻译的表达既统一了形式,又传达了内容。这样的短语和句子不胜枚举。
“月牙铲”翻译为crescent-bladed halberd,“halberd”(戟)和“spade/ shovel”(铲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兵器,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胡乱翻译法器,导致他的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金刚琢”是Diamond Jade Bangle,“bangle”意为“手镯或脚镯”。我们通过阅读上下文判断它是能够套住三界兵器的法器,是一种环状物,所以“bangle”译为“ring”才合情合理。综上所述,这种意译法翻译出的英译文是不准确的。我们并不反对采用意译,但更关注译者对原文的误解。
“如意金箍棒”和“如意钩”彰显“如意”这种工具物质文化。如意源自梵语,是由玉制成的S形宝物,象征好运。在中国,如意传达人们的良好祝愿。这两种法器分别直译为“as-you-will gold-banded cudgel”和“as-you-will hook”,詹向英语读者传播了中国独特的工具文化,读者能从译文中了解法器的功能。“lotus throne”对应“莲花台”,与中国佛教文化息息相关;“the Male and Female Vital Principle”对应“阴阳”,与中国道家哲学密不可分。“钵盂”是“begging bowl”,通常为佛教徒所使用。频繁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和道教文化中的“三昧真火”翻译为“True Samadhi Fire”,詹采用直译法译为“True Fire”,借助梵语音译为“Samadhi”。玉中极品“羊脂玉”是“muttonfat jade”,自古以来就受人珍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中国古代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获得这种上等玉。对于法术变化中涉及的成语“风调雨顺”和“月貌花容”,译者根据字面意思解释翻译为“wind and rain at the right time”和“with a face as round as the moon and as pretty as a flower”,向英语读者真实传播中国文化。“风调雨顺”意为风雨适时,适合农作物生长,象征着中国的农业文化。中国农民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因为气候预示着丰收或歉收。上述法器法术和成语的英译文采用了异化翻译,真切表现了中国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
四、异化的贡献
神仙和妖魔的法器法术不仅仅是用来攻击对手和自卫的武器,还被赋予了丰富且深刻的中国文化意义,有别于英语文化。例如,“as-you-will gold-banded cudgel”是孙悟空的法器——如意金箍棒,来源于中国传说,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用来固定河海的一颗钉子。“nine-knobbed copper mace”是“九瓣铜锤”,由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演变而来,与中国佛教文化有关。观音菩萨的净瓶“vase of pure water”或“pure vase”数次出现在小说中,数次帮助孙悟空摆脱困境,代表了中国人对观音的崇拜和信仰。“gold and red gourd”是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是道教用来炼丹药的容器。一提金箍棒“gold-banded cudgel”,就想起孙悟空;说到九齿钉耙“nine-toothed/pronged rake”,会想到猪八戒。一件法器或法术总是让我们想起书中的某个角色,法器法术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文学意义的象征。《西游记》中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法器法术可以被解读为中国文化的投影,为这部神魔小说增添了奇幻色彩和文化内涵。
上述法器法术具有深刻的文化特征,可被称为文化负载词。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旨在充分体现《西游记》中的异域文化。译文保留了中国文化因素,没有进行解释或注释,将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文化引入西方国家。该英译本主要以中国文化为导向,即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詹采用异化翻译实现了对源文本的忠实,满足了目标语读者阅读和理解源语文化的愿望。用异化翻译策略,源语文化可以转移到目标文化中,有利于丰富目标语和文化。异化给英语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让他们有机会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对外传播。倘若用归化来翻译法器法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好处。对法器法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异化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由于中国的日益强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姿,西方读者渴望接触意趣盎然的中华文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一大媒介,应该履行文化交流的功能。异化翻译的基础是语言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它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法器法术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赋予了它奇幻色彩,丰富了它的人物形象,更体现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许多学者没有研究关于法器法术的英文翻译。因此,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究詹对法器法术的英译,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詹采用异化翻译,让《西游记》的法器法术文化向世界开放,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詹对《西游记》法器法术的英译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认为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明智的选择。这样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为目标语文化注入了新鲜有趣的元素,有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这一过程比本文所述的要复杂得多,但我们所阐述的内容可以作为一种开拓性的尝试,来解决翻译策略如何转化为一种文化的附加吸引力,源语文化与目标读者所吸收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有望为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进一步传播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艳春. 异化归化要义[J]. 外语学刊,2010(04).
[2]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01).
[3] 吴承恩(著),詹纳尔(译). 西游记[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