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建立起协同育人新模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与价值体现,也是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和中心任务。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全面育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与理论发展
1.1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当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突出表现在,“家校社”三者职责不明、沟通配合不足、家庭教育边缘化等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在明确“家校社”三方各自的角色与功能基础上,发挥特殊作用,形成整体效应,产生教育合力,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重构家校社三方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
其次,“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质量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与才能的教育体系网。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兼顾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呈现出公平性、有序性、有效性特征,促成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
最后,厘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发展脉络,充分发挥开发、共享、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打破学校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利于进一步调动育人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协同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1.2教育协同学的理念发展与创新。
广义的协同教育被定义为:教育系统外的要素进入该系统,与该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结构与功能,称为协同教育。近十几年来,协同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也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协同教育机制,促进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创新化发展。普遍研究认为强化三者之间的协同与合作,紧密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特点、困境及路径进行探索,能够对协同育人的理念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案例。
2.“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首先,“家校社”三方要确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存在着与这一教育价值观不统一的现象,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功利化教育价值取向: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提高升学率,家庭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让子女上好的学校和取得高学历,社会上各种培训班的主要价值取向则是赢利。这种价值分裂造成了国家、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矛盾,使几者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由于违背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就成为了破坏教育生态,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的重要根源。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要确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对高校来说,要抛弃以前封闭的育人理念,转变思路,改革创新,在积极学习各类法律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自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从制度和教育培训入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高校 “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加强育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序性。
对社会来说,要发挥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开展。要从规章制度这个关键点入手,以完善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支撑,颁布和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度,在履行协同育人职能的同时,不仅要按照“家校社”三方关于加强和改进“家校社”协作育人机制的指导性意见进行,更要注重建立健全具体管理制度,明确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育人的方向,强化执行落实,使三方短板互补,形成有规则、有规律、有制度、有方法的协作机制。
对家庭来说,要主动跟上新时代的育人理念,发挥自己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学习教育类相关理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时期,到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对接社会,社会要建立学生安全保障机制来保障学生的安全,主动与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
其次,应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家校社各方都要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多元和飞速发展,使得没有一个机构能拥有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全部资源。只有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集合人类的智慧、知识与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大教育体系,取长补短,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五育并举,才能扩大教育面,促进所有人的发展。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要坚持深化协同育人,通过组织建设的强化,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在反馈的过程中,形成一条链环,呈现探究化的态势,慢慢完善运行和联通机制。家庭、高校及社会可以主动与青年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信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或载体提供反馈与评价服务,完善三者协作机制。比如运用师生评议、家校评议、第三方测评、综合测评等方式,及时改进自身工作方法,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琼,王文磊,贺梦冬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育督导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23,(22):11-14.
[2]赵遐.家校社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N].包头日报,2023-11-10(002).
[3]缐文军.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39):6-7.
[4]徐子健,徐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93-95.
作者简介:单妥,1992.1,女,讲师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2023年立项课题(YB202328)
2023年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JYYR-20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