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浅谈

侯丽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1期
武汉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以人为本等特征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加持,本文浅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以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深度融合。

0 引言

中央“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 “数字中国”相关建设进行了谋划部署。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22年发布了《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1],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城市数据整合、共享与业务协同,增强城市综合管理与综合服务能力,在数字新技术融合背景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快速增加[2]。

1 智慧城市建设特征

大数据、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开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智慧化新模式,强调创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智慧城市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深入全面的感知。利用传感技术,对城市管理各方面实现全面监测与感知。

(2)宽带泛在的互联。借助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的连接与融合,用数据整合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实况,从而使基础设施变得“智慧”。

(3)智能融合的应用。得益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核心系统及其参与者可实现和谐高效的运作,实现城市运转的最佳状态。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在智慧设施基础上,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及个人进行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这些特征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

2 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诸如语音识别、图像分类、智能客服、推荐系统、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的改进完善,目前已顺利落地应用,并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自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 Large-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ILSVRC)大放异彩,深度学习技术引领了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治理,形成了“城市大脑”,其核心是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两部分。信息的采集是利用传感技术,通过在城市大规模部署传感器、摄像头及传输网络,采集城市各个系统的大量数据。而信息的处理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借助深度学习等各类 AI 算法,训练出感知和决策的算法模型,实现城市的精准管控与最优决策[3]。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助力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分析,从而助推数字化应用的发展[4]。数据海量体现在:频率从低转高、颗粒度从粗到精、维度从面到点等方面。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体现在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其中不仅是数据的统计运算,更需要识别风险因素与智能化的响应。这些对应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借助人工传统的定性的判断方法低效且无法完全实现,必须要充分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应用水平的迭代与提升[5]。

3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工智能应用

3.1 智慧政务服务管理

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都有较多应用,可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

在公共卫生领域,可根据个人健康数据,进行健康评估和风险预测;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医学图像,可进行疾病诊断;根据患者个体特征、基因组信息以及历史数据,推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时监控传染病疫情提供预警系统,快速识别高风险群体并实施干预措施等。

在公共安全领域,在地铁、公交、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摄像头,结合视频技术和AI技术,再结合大数据技术,将犯罪信息联网,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问题,并增加了震慑力度,加快了侦破力度。

在公共服务领域,申请护照,更换身份证等支持线上一网通办,一个APP解决政府办事难。

在应急管理领域,积水路段实时监控,空气、噪声监测指标监测,水域的水质监测等对改善宜居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3.2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人工智能在交通控制、路网建设、便捷出行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交通信号控制方面,可分析实时交通数据,并预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交通拥堵。

交通路网建设规划方面,可分析历史数据,并预测特定事件等因素对交通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交通需求与模式,为城市交通路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同时检测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使用情况,优化路网道路设计。

出行路线及方式优化方面,可智能预测公共交通需求,合理安排班次与路线;可提供实时公交信息,协助乘客规划行程。

此外在自动驾驶领域、交通安全管理领域、智慧停车管理领域,人工智能皆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3.3 智慧环境、能源管理

人工智能可用于智能电网的运行和维护,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变化动态调节亮度。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能源消耗模式,优化能源储存与调度。

在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方面,可用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提前疏散人群。在灾难发生后,利用无人机和卫星图像识别技术评估损失情况,指导救援工作。同时可以帮助检测水管泄漏、道路损坏等问题,提高维修效率。

在节能减排方面,追踪企业和个人的碳足迹,推动节能减排,图像识别技术检测非法倾倒行为,保护环境。AI帮助分类和处理废弃物,提高回收利用率。

4 结束语

这些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各个领域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但这只是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应用出现,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研究也应关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以及确保AI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EB/OL](2022-1-12)[2023-12-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刘涛,范毓婷.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城市与城市大脑建设的挑战与局限性[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5):4.

[3]董明明.人工智能影响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现代商业, 2020(32):3.

[4]罗志刚,钱同惠,王嘉前,等.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浅谈——以武汉市为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21, 000(001):50-52.

[5]芦升.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 2020, 36(2):5.

作者简介:侯丽(1983.09-),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现任武汉商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