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影响研究

——以B学院为例

陈雪雯 殷如 季清哲 鲍佳兴 吴长法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1期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为更加了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影响,更好地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本研究自编调查问卷,对B学院211名大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B学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比较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观、职业发展观总体良好,学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局部弱化现象。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需要将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发展观;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有增无减。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认识劳动教育新要求、构建教育体系、开展教育实践、提升保障能力、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相关指导意见。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要求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劳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从校园走到职场之前就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所以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实践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劳动观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观具有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劳动教育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机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为促进大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目的开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1】其中将“尊重劳动”置于四个尊重的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同时教育部也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大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3】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B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至4月5日,共调查大学生211人,其中男生占比50.99%,女生占比49.01%,2022级占比21.29%,2021级占比50.5%,2020级占比17.33%,2019级占比10.89%。

2.研究方法

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编制大致经历了文献梳理、框架拟定、问题编写、问卷合成、试测修改五个阶段。经过广泛阅读文献、深入探讨,建立了B学院劳动教育调查框架。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问卷211份,回收率为95.90%,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95.70%。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一是基本信息,二是高校劳动教育基本情况,三是大学生劳动观基本情况,四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基本情况。

三、研究结果

1.高校劳动教育基本情况

高校劳动教育是指高校以一定的活动为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该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外公益活动、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四个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包含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劳动实践活动主要包含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竞赛活动;校内外公益活动主要包含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教学助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对学校公共区域卫生和大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两个方面。该校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较高,劳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见表1)

2.大学生劳动观基本情况

大学生劳动观是大学生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大学生劳动态度和大学生劳动目的两个方面。

大学生劳动态度是指大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大学生劳动态度作为劳动观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端正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取向。根据调查可以发现52.47%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平均一学年在50-100小时,6.44%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平均一学年在100小时以上,大学生的劳动态度总体良好。但是41.09%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平均一学年在1-50小时,可能是因为害怕吃苦,不愿意吃苦,从而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时长较少,这种劳动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态度,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不切实际。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偏少还有可能是因为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次数较少,普及率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劳动锻炼。(见表2)

大学生劳动的目的其实就是大学生参加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劳动的目的主要包括发挥专业特长、培养劳动习惯、实现个人价值、完成学校课程类任务五个方面。大学生劳动目的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能够对劳动的目的有自身明确的认知,认识到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类任务,劳动功利化,形式主义较强。(见表3)

3.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基本情况

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观念和态度。它包括大学生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了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现状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职业选择是指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类型的选择和倾向。它受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工作稳定程度、价值观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主要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5.35%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脑力劳动,34.65%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体力劳动。(见表4)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包括职业目标、实现路径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和潜力。而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29.70%的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有70.30%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与困惑。(见表4)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和态度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高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和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期望的月工资水平。调查显示47.52%的大学生期望的月工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其次37.13%的大学生期望的月工资水平在5000-8000元,仅有15.35%的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在2000-5000元。(见表4)

4.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影响

正确的劳动观是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从而高质量就业。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42.08%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有很大影响,有49.01%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有一定影响。只有7.92%的人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影响不大,仅有0.99%的人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对大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没有影响。

四、分析与讨论

1.高校劳动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采取了多种形式以确保教育的实施。首先该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表,确保每位大学生都能接受到全面的劳动教育,其次该校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该校还举办各种竞赛活动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劳动。尽管学校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推动劳动教育,但存在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学院普及度不够高没有充分了解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对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确保每位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有一定的认可度,积极参加且乐于参加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大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大学生的劳动观总体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劳动的热情和责任心不足,对劳动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劳动的目的在于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类任务,形式主义较强。因此,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进一步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总体良好。但是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倾向于脑力劳动,职业方向模糊,职业规划不够明确,职业发展的期望偏高但又随遇而安。而从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充分肯定劳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观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热爱劳动实践,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夯实职业技能基础,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职业责任感。而劳动观存在的一些偏差会导致大学生不良的职业发展观,比如怕吃苦,劳动形式化,使大学生出现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不平等的思想。高校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劳动幸福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提高对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

五、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积极作用,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将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教育教学与劳动实践教育相融合,突出劳动教育特色。在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劳动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贯穿全程,不仅要重视思想观念上的引导,还要重视身体力行过程中的感悟。劳动教育良好的价值导向推动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设置的完善。此外,科学利用学分体系、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等评价标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实践水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必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将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并让其成为二者融合发展的保障。高校应注重教师的选拔与培养,确保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还要在教师队伍中引入多元化背景的人才,如企业界人士,创业模范等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提高教学和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强化本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改革教师考核方法,将劳动实践水平、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积极吸收国内外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路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可能帮助每位大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挖掘劳动实践深度,建设劳动实践平台

高校建设与完善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实践平台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步的重要方式。高校通过对劳动教育理念与职业发展教育思想进行延伸,积极开展基于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学术科技实用性转化竞赛等活动,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丰富大学生的劳动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其次,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学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培训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丰富大学生创业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

总之,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观教育融合发展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必须对此工作加强重视,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286-287.

【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R].北京: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3】沈丛微. 《劳动教育主推大学生就业探析》[EB/OL].(2023.10.31).

作者简介:陈雪雯,殷如,季清哲,鲍佳兴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大三大学生

项目基金:本文是202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影响研究——以蚌埠学院为例》(编号:S202211305141)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吴长法,男,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教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