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食物阐释废墟烙印:浅析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笔下的《面包》
摘要: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Wolfgang Borcher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享誉世界。尤其是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为二战后德国短篇小说创作趋于枯竭的局面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46年,其短篇小说《面包》(The Bread)一经发表便在普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中引发了强烈反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以及贴近生活的自然笔触,使人们不得不直面战争带来的尖锐问题和难以抚平的伤痛。“面包”不仅仅作为小说标题存在,也不单纯作为作家的描写对象存在,而是成为了象征性意义的聚合体,成为了战后人们直面新生活的入口。以往的学者研究和读者评论更倾向于对小说意义的挖掘,更关注小说为读者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用,而少有将“面包”作为一种与现实连接的符号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打通“面包”与现实之间的连接,深入剖析它所代表的多层含义。
关键词:饥饿书写;废墟文学;《面包》
引言
在短篇小说《面包》中,沃尔夫冈·博尔歇特运用了自然的笔触和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战后最为平凡的生活情节。妻子在夜里突然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当她听到厨房里的响动进而前往厨房查看情况时,立刻察觉到桌子上残留着面包屑。而妻子并未当场拆穿丈夫偷吃面包的行为,而是移开了视线。丈夫也没有主动说出实际情况,谎称听到了厨房里有异样的声响因而前来查看。妻子应声附和,帮丈夫圆谎。小说的最后一幕中,妻子在晚餐时将自己的面包分给了丈夫,并且称自己实在吃不下了。整篇小说情节简单,场景单一,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在这样的简单情节中,围绕着“面包”的谎言贯穿始终。因此“面包”不再单纯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而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某种症结。
一、消解饥饿的“面包”
面包作为欧洲国家日常生活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食物,在人们的饮食传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帮助人们消解饥饿、延续生命。
在短篇小说《面包》中,这种实际的饥饿消解直接体现在关于男主人公“丈夫”的情节中。第一处相关情节出现在小说开头,同时也是后续故事的开端。妻子在凌晨醒来,发现丈夫在漆黑的厨房里偷吃面包。我们无从得知,丈夫是出于饥饿久久难以入眠,还是在入睡后因为饥饿而突然醒来。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丈夫的饥饿都源自于人类求生的本能,除了“面包”之外,再无其他方法化解。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丈夫才在凌晨摸黑来到厨房,偷吃面包。第二处相关情节出现在妻子和丈夫回到卧室之后,妻子假装熟睡却听到了丈夫咀嚼的声音。在前面的情节中,丈夫在厨房偷吃面包时妻子突然出现,他的饥饿消解被动中止。直到他听到妻子睡熟之后,又开始了咀嚼,进而延续并完成了整个饥饿消解的过程。在这种生存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丈夫才沉沉睡去。
在欧洲国家的饮食传统中,面包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千家万户餐桌上不可替代的主食。人类开始食用面包的时间迄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传说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古埃及人最先发现发酵的面团可以烤熟食用,于是将其视为圣物。公元1200年左右,面包开始传入古希腊和古罗马直至整个欧洲。在德国历史上,食用面包已经超过了800年,许多特有的面包种类也已存在了数百年以上。从人类的偶然发现到不断推陈出新的制作尝试,面包早已成为德国人赖以生存的食物。面包作为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指向了人们必须得到满足的生存需求。只有面包能够消解人们的饥饿,只有消解饥饿人类才能得以延续。
无论是对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丈夫”来说,还是对于这个世界中所有由血肉之躯筑成的人来说,为了使生命得以延续,必须解决饥饿的问题,而要想消解饥饿,只能依赖于食物的补给,也就是这里所讨论的“面包”。面包本身作为一种物质需求,存在于人类最为基础的需求层级之中,指向人类的基本生存问题,是人类得以世代延续的基础。
二、作为精神食粮的面包
面包因其悠久的历史及其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地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出丰富的文化含义。当上升到精神层面时,面包便不再仅仅包蕴着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与渴望,而是寄托着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
在短篇小说《面包》中,一些围绕面包展开的情节,同样也蕴含着精神层面的丰富含义。这样饱含情感的情节第一次出现在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之后。丈夫为遮掩自己偷吃面包的真相,谎称自己听到厨房有动静因而起来查看,妻子难以忍耐结婚三十九年的丈夫对她撒谎,却又不忍揭穿丈夫的谎言,最终选择帮丈夫圆谎。妻子的不忍,既包含了对自身本我的压抑,也包含了对丈夫本我的退让,而妻子选择帮丈夫圆谎,无疑是对丈夫自尊心的维护。这种精神上的退让化为一块小小的面包,这块面包不再是面包本身,更加成为多年以来夫妻婚姻赖以维系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情节第二次出现在第二天晚餐时,妻子假装无法消化,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块面包让给丈夫,而丈夫面对妻子出于羞愧久久无法抬头。妻子为了让丈夫吃饱,牺牲自己的晚餐,让渡出自己珍贵的生存资料,既是一种情感上的付出和给予,也是对丈夫的一种精神救赎。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面包同样拥有丰富的内涵。面包在欧洲的宗教传统中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相传基督的门徒彼得从约旦徒步至希腊雅典,把无酵饼的制作、发酵焙烤方法传递到了欧洲文化源头的雅典与罗马,从此欧洲的主食便以面包文化延伸。这里所讲的无酵饼即面包的雏形。在《圣经》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曾说道“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将面包分给门徒,即耶稣奉献了自己的身体,替人类赎罪。因此在宗教圣餐仪式中,面包必不可少。在《四福音书》中的《主祷文》里,人们在基督教的礼拜仪式上祈求“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愿主赐予我们每日饮食)”,祈祷词中就包含了“面包(bread)”一词。在基督教悠久发展历史中,“面包”在人们心中已经奠定了其重要的精神地位,这是任何其他任何食物种类都无法替代的。
小说中的妻子出让的“面包”和丈夫收获的“面包”,以及在欧洲悠久的宗教历史中形成的“面包”形象,寄托着人们在情感上的追求,精神需求作为更高一层级的需求,可以说是人类给予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救赎。这种精神救赎同样是人类得以延续难以脱离的因素。
三、二战后德国民众的生存困境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笔下的《面包》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意义,也蕴含着精神层面的意义。将这篇小说放到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很容易寻找到整个社会的缩影。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早在这一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已经逐渐开始向周边发起战争。德意志帝国统治阶层的野心不满足于小规模的向外扩张,于是在1939年9月1日,德军正式向波兰发起攻击,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德意志第三帝国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层层把控,在国内采取洗脑和压迫政策,把几乎所有德国民众都卷入了这场疯狂的战争中。直至1945年9月2日,这场残酷的战争才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正式告终。长达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了,但却给所有被卷入战争的国家都带来了不可抚平的伤痛,德国民众噩梦般的生活仍然在延续。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遭受了惨重损失,其中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建设军队耗费了大量资金,为了给军队提供补给消耗了大批资源;德国国内制造业一片死寂,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出现了严重倒退;战火烧到的每一个角落,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废墟和瓦砾,各个行业都难以维持运转。在持续低迷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片废墟之上,人们流离失所,吃不饱、穿不暖,物质生活完全无从得到保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开始对生活物资的分配进行干预管控。主要采取食物定量的政策,每个家庭严格按照人数领取食物补给。但即便是这样,每人每天分得的食物也非常有限,饿殍满地的状况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饥饿仍然充斥着人们的身体。
人们除了遭受着饥饿的折磨,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痛。这种精神上的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人们施加的精神压迫。人们曾被纳粹的谎言鼓动起来,有的人疯狂地投入了这场战争中投身战争前线,有的人坚定地充当着这场战争的维护者和宣传者,有的人在纳粹的恐吓和胁迫下对同胞肆意屠戮,有的人对纳粹的欺骗深信不疑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有的人被纳粹迫害不得不离开家园流亡海外。另一方面,战争的惨痛结果使得民众逐渐麻木,人与人之间得情感更加脆弱不堪。二战结束后,当人们重新站在废墟之上时,人们的心灵已经千疮百孔了。对战争的惶恐、对同伴的猜忌、对生活的失望、对意义的缺失充斥着人们的内心,复杂的情绪使得人人自危。一时间人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找不到通往希望的路。面对痛苦,大多数人别无选择,只能逃避。他们对战争中的苦痛经历避而不谈,甚至试图掩盖战争真相。然而伤痛是真实存在的,埋藏在心底的伤口使他们更加无所适从。
即便人们极力掩盖着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缺失,这些战后问题也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会更加尖锐地暴露出来。只有面对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才会出现沃尔夫冈·博尔歇特这样的伟大作家,将真实的情况铺陈于读者眼前,揭露出人们避而不谈的时代问题。
四、废墟之上的爱与呼唤
出于揭露时代的现实需要,为了唤起人类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文学作品以“面包”的形式被送入千家万户。小说《面包》不止是作品主题,也同样是人们消解精神饥饿的溶解剂。二战战后最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部作品中被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
在小说中,二战后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体逃避”被映射出来。人们面对战争带来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使得人们首先选择掩饰存在的问题。首先,小说中的丈夫在偷吃面包被发现后,面对结婚三十九年的妻子,并没有选择说出真相,表达自己饥饿难耐的痛苦,而是选择掩饰这种窘迫的状况,对自己偷吃面包的事实刻意回避。这种行为完全符合二战后德国民众对于二战记忆集体丢失的状况,人们无法面对战争带来的伤痛,如同小说中的丈夫无法面对偷吃面包被发现的窘境,因此民众选择逃避,丈夫选择撒谎。其次,这种逃避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集体麻木作为“协助”。在小说《面包》中,这样的社会问题体现在妻子的行为上。当妻子非常明确地认定丈夫是在偷吃面包的情况下,她并未选择拆穿丈夫,而是多次帮丈夫圆谎,假装对事情的真实情况避而不见,但在她的心里对事实仍然挥之不去,只能怀着复杂情绪入睡。战后的德国民众就像小说中的妻子一样,虽然表面上按部就班地过着正常的生活,但在他们心底,这种复杂的情绪深深萦绕、挥之不去。集体逃避和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麻木不仁,在“丈夫撒谎”和“妻子圆谎”的行为之下形成闭环,似乎找不到任何出路。
民众在这种麻木的生活中艰难度日,他们承受着无比压抑的情绪,虽然已经无路可走,但也还是要寻找出路。小说中的丈夫和妻子也同样做出了他们自己的尝试。一方面,丈夫面对饥饿,出于本能的求生欲望,在深夜抹黑来到厨房偷吃面包。他偷吃的不是普通的面包,而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口粮。面对生存的本能,本我占了上风,一切情感都变得卑微。这映射出战后人们由于无法直面问题,只能在战争毁灭了人性之后仍然选择放弃人性,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延续着战争里优胜劣汰的野蛮行径。战争虽然结束,但这种残酷的选择依然随着人性中的“恶”延续了下来。另一方面,妻子为了让丈夫吃饱,在第二天晚餐时将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妻子放弃了本我的欲望,以牺牲自己的生存权利为条件,为丈夫的生存找到一条出路。这也是战后人们寻找出路的一种尝试。妻子和丈夫寻找出路的两种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种是牺牲本我、满足超我,另一种与之相反。
无论是自我的牺牲,还是牺牲他人的利益,都无法成为战后问题更加合理的解决方式,未来何去何从,作家在创作结尾没有给出答案,背负着历史艰难前行的民众心中也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要想找到德国未来的出路,必须唤起民众的觉醒,只有人们勇敢的直面问题,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生活更好的路径。因此,“面包”既是妻子努力挽救人性的写照,也是作者试图唤醒人性所做出的一次成功的文学尝试。
结语
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抓住某样最常见的食物“面包”时,也同样抓住了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我们走进这部作品时,也随着作家走进了那个时代最为普通的家庭生活,发现了“面包”所投射的真实问题;而当我们走出这部作品时,面对身边的繁琐小事,是否也能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问题呢?时代在飞快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交往更加复杂,人们每天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加繁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应心存畏惧,而是应当直面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消解时代的“症结”,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博尔歇特.面包[J]. 王才华,译. 文化译丛,1987,(03).
[2] 李霁,刘雪华. 面包的历史及其发展[J]. 食品工业科技,1992,(2).
[3] 李弈辰. 可食的隐喻——西方绘画中的食物[J]. 艺术品鉴,2019(2):8.
[4] 陈民,唐伟. 联邦德国现实主义文学[J].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17,(1).
[5] 孙立新,孟钟捷,范丁梁. 联邦德国史学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6] 王彬彬. 民以食为天——当代小说中饥饿描写的文学意义[J]. 文艺评论,1989,(1)
[7] 王才华. 战后联邦德国短篇小说的先驱——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和他的短篇小说[J]. 文化译丛,1987,(03).
[8] 王涌. 两种主张的较量与战后德国经济发展[J]. 外国问题研究,2011,(4).
[9] 王涌. 战后联邦德国阶级(阶层)构成演变[J]. 北方论丛,2014,(3).
[10] 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M]. 董乐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11] 卫茂平. 德语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2] 余匡复. 德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