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邓蔺珂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2期
湖南工学院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弥补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供需缺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探讨产研教赛深度融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分析产业、研究、教育和竞赛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产研教赛,融合,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校更倾向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类似,大多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多为从理论视角开展分析的,缺少刚需的实际业务实验,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缺乏必要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学模式上,一些学校侧重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许多教师在授课上还是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较少开展与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或实习机会。这种偏向理论的教学模式可能限制了学生对真实商业环境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对于学生来说更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因此,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不利于培养适应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需求的人才。

1.2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深度不够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合作的深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入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合作机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无法真正贴近市场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符合实际岗位要求的教育资源。同时,由于缺乏深度合作,学校和企业间信息共享不畅、资源整合不够,也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企业动力不足是导致合作办学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投入,他们更倾向于招聘已经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或技能的员工,而对于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来培养定制化人才的意愿不强。此外,有些企业也存在对教育培训模式的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提供的课程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从而缺乏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动力。其次,高校活力不足也是制约产教融合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高校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时过于依赖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灵活性,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另外,部分高校管理体制僵化、冗余机构多、决策效率低等问题也影响了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开展。

1.3缺乏必要制度机制的保障

产教融合的施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然而在当前情况下,针对产教融合模式的具体政策支持和引导并不够完善,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缺乏可依循的政策指引。这使得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第二,缺乏规范的合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合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难以量化评估合作效果。这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影响了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度和持续性发展。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问题所在。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于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和企业来说,激励机制并不够完善。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可能使得一些潜在合作伙伴望而却步。

1.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第一,学校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部分学校在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时,缺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发展趋势、技能需求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第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合作机制不够顺畅,学校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从而难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第三,部分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可能存在滞后和僵化现象。因为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快速变化,部分学校未能及时更新教育资源和课程设置,使得人才培养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产研教赛”深度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2.1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包括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同时建立监管机制,确保合作的公平、透明和规范进行。政府还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促进高校和企业双方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高校则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双向交流的平台。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或者专门的联络机构来加强沟通。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供实际岗位需求和行业动态信息。同时,可以派遣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等环节,以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并且企业还可以提供实习岗位、毕业设计课题等形式来配合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2.2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专业技能培训。这些基地可以是企业内部的部门,也可以是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的外部机构,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环境。其次通过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将真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需求,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涵盖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知识。引入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等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企业或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作为导师。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并给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

结语

产研教赛深度融合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研究、教育和竞赛的融合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策略和实践路径。这不仅有助于适应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更能够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丛海彬,林洁,陈萍,“三化”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于产教深度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23,(06):50-53.

[2]涂智苹.产教融合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韶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22,(05):34-39.

[3]戴明华,范晓男,产教融合:新兴产业崛起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物流科技,2019,(11):163-166+174.

作者简介:邓蔺珂(1989-4),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经济与管理。

课题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课题题目: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会计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一以巜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研究成果,负责人:徐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