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师说》的时代意义
——做“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大先生”
【摘要】:《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论说文。文章列举正反面的实例,层层对比,论证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师说》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从《师说》出发,探究“大先生”的历史内涵和当今意义,了解其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并以此启发当代教师。
【关键词】:《师说》;“大先生”:时代意义
《师说》在开篇便点明了教师的根本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困惑。教师向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传什么样的道、授什么样的业、解什么样的惑?教师应该怎样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古今教师都应当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强调“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为新时代教师不懈奋斗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广大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师说》里强调的教师的根本职责与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为新时代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启发。
本文从“大先生”的内涵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内涵以及当代“大先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期待,结合两者,从“经师”和“人师”两个方面来阐明如何真正做一名新时代“大先生”。
一、“大先生”在《师说》里的体现
教师的职责是教师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明晰了其工作职责所在,才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师说》在开篇点明指出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层面,“传道”、“授业”并列,然后作为一个整体与“解惑”并列,即老师要向学生传道、授业,同时也要为学生解答“道”、“业”方面的困惑。
“传道”即传授道理。教师传授给学生思想道德、处世道理,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帮助其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使其在思想层面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授业”即教授学生学业。《师说》中认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矣。”由此可见,韩愈认为“授业”并不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其内容和蕴意更加广泛。
“解惑”即解答困惑。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惑,也可理解为其在接受“道”和“业”中遇到的困惑。教师此时应当为学生排忧解难,解答困惑。
《师说》认为教师的职责为“传道”、“授业”、“解惑”,其高度概括了教师职业的核心内涵,并对后来的教育理念产生影响。
二、当代“大先生”的内涵
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包含“做经师”和“做人师”两个方面的内容。
“经师”即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师。做经师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当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信息迅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教师需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一直沉溺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教学方法的“舒适圈”里。教师应当勇于跳出“舒适圈”,以虚心学习、积极寻求发展的态度拥抱新的知识与教学法。教师只有主动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追踪学科前沿成果、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才能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人师”即德行可以做表率的老师。做人师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正所谓“教书育人,育人为先”,育人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保持自身思想的正确性和纯洁性,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做“经师”和做“人师”相统一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传授学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三、做有扎实学识的“经师”
1.教师应当一直保持好学之心,终身学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要想掌握新知识、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行,就必须一直保持好学之心、不断学习。切不能有骄傲自满之心,不能认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不学习了。这样只会导致自身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落后。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知识量剧增、新理论不断涌现的社会;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储备一直有源头活水、与时俱进;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保证其培养的学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青年。
2.教师要多方面学习。韩愈在《师说》里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启发教师要多方面学习,不拘泥于本专业的学习。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明确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表明跨学科学习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最新导向。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把握好跨学科学习这一方向。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重视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学科之间或显或隐的联系。因此,教师需多方面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打下更牢靠的基础。
3.教师需明白“教学相长”。韩愈在《师说》里还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哲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教师应当允许学生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见解的存在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切不能自以为一切都比学生强而压制学生,不能发现学生有高于自己之处而对学生嫉妒、不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平等关系,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而教师正是保持这种关系的主导者。因此,新时代教师需要树立“平等”观念,在日常学习生活里爱护学生、尊重,在教学过程中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自我进步、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和学生与时俱进、共同成长。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做有高尚德行的“人师”
1.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教师要牢牢把握好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广大教师必须要明确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自觉、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只有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才不会偏,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教师要提高道德情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学识层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新时代教师应当严于律己,自查自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道德情操,自觉维护精神家园的纯洁性、坚守道德底线的不可侵犯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新时代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教师既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又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法,主动挑起“立德树人”的大任,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7.
[2]张小进.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光明日报,2022-06-24
[3]李仰智.努力造就一批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光明日报,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