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沐春”启智,绿色生长 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思考与实践研讨
摘 要:2022版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着眼于“数学眼光、语言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能够逐步学会以数学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解释生活现象,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充分关注数学课堂的构建。如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构建,实是从生活、需求以及开放等角度出发,对小学生进行兴趣、思维以及积极态度的培养,以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深度挖掘,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持续开发学生的能力、素养,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
关键词:沐春启智;绿色生长;小学数学;生长课堂;思考实践
沐春教育理念即: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开放共享。强调“沐春”启智,绿色生长,实际就是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的主体位置。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堂由授课型转向学习型,由掌握型转向发展型,即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及其学习成长。学生完全可以在生长课堂构建、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探索型人格,能够在借助数学知识看待世界、诠释世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生发一种探索欲望,并以此为支撑,在兴趣的进一步作用下,主动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获得思维、经验方面的发展,并逐步提升个体认知水平,真正实现自主“生长”、发展目标。
一、沐春教育理念对生长课堂构建的影响
沐春教育理念对生长课堂构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念的核心内容方面。如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可指导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注重联系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经验思维,辅助其理解相应知识,提高知识理解力,促进成长[1]。需求目标则可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构建数学课堂,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开放化的构想则可以促成共享、开放课堂的构建,促使学生在逐步提升自主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借助课堂情境,深化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水平,并持续以积极的“成功感”,助力培养数学学习自信,使其保持数学学习兴趣,逐步提升数学学习质效。
二、沐春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生长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沐春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生长课堂构建、实践,可从自主开放、生活实践、思辨创生等几个角度,具体思考教学质效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情绪作用下,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实现“生长”目标。
(一)培养自主性,助力开放课堂构建
构建开放式的课堂,还需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出发点,激趣、升华,引导其在积极情绪作用下,深化数学知识学习兴趣,逐步建立自主性,持续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助力小学生学习发展。
如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该部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继而在体验教学模式作用下,借助生活经验,辅助理解1—5的数字及其加减运算原理。如创设“逛超市”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1元、2元…5元都能买什么?或可将超市常见商品搬至课堂,引导学生对号入座,给不同的商品标价,同时为下一步“逛超市”情境的创设以及情节体验做铺垫。学生可以在选品购物、明确价格、找零等过程中,深化对1—5数字的印象,并就找零过程中产生的“加、减”运算,进行初步了解,了解其算理,为后续更大数字的加减运算奠定基础,利于循序渐进发展学生运算思维、运算能力,助力其“生长”。
(二)扎根生活化,助力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作为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教学的帮助作用明显。上述内容就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产生明显的体验感,利于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及主动情绪,助力知识学习[2]。而进一步借助现实生活,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语言及运用的了解,促使其由意识逐步向着能力、素养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或者地区红色历史遗迹,以小组为单位,游览、记录所见所闻,并将其整理成册,于活动结束后,总结、分享给其他小组同学,以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参观地及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谈论到自己印象最深的物品,势必会对其具体形态、颜色等进行描述,此时教师便可从“先学后导”的角度,引导学生调动学习思维,回忆刚刚的参观过程,并自主组织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品,在其调动思维、组织语言描述后,再结合本课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按一定空间顺序进行观察,以此促使学生更为深刻认识到“顺序性观察、描述”的重要性,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助力其思维发展。
(三)发展思辨性,结合需求创造进行
学生思辨能力提升,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从辩证学习的角度,质疑知识的真实性、可靠性,继而通过自主探寻,了解其中原理,深化印象及理解后,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行下一步创造,是体现生长课堂构建价值的关键[3]。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就“长方形、正方形判定条件”进行分析,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寻找生活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说一说具体理由,促使其不仅能够以知识化解难题,还可通过逆向验证,判断结论的真伪,助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学生更可以在自主对比两个正方形,或者两个长方形形状大小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面积”意识、“周长”意识,利于发展其自主探究、创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尤其在新课标倡导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师能否积极转变教学态度,以更加先进的思想,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方面的积极引导,促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且能够理性看待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是体现新课标指导价值、教学改革价值的关键。如以先学、互助、展评等思想,指导创建具有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体验中心等特点的生长型课堂,有效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以及模式化等问题的出现,培养个性化、综合性、全面发展人才,才是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艳春. 小学数学生长型复习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J]. 教育界,2022(8):17-19.
[2]刘永平. 让思考力助推数学课堂"自主生长"[J]. 小学教学参考,2022(32):91-93.
[3]潘超,田原. 小学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研究 ——以牛献礼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6-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