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习通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和思考

郭永明 王艳 陈桥桥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4期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背景下,本文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意义入手,归纳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式教学模式,重组优化实验课教学项目,综合实验课教学评价方式,并强化过程性评价应用,以期对高职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甚至其它医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经验。

【关键词】线上线下;高职检验技术;病原生物学 ;实验教学 ;应用;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实验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操作实验仪器耗材等观察事物现象和结果的变化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实践性学习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职业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越发明显,但在实验课教学上应用还不突出。作者认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医学职业教育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必然趋势。因此,“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师也要顺应教育发展需要,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拓展,这既是学科发展所需,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综上,作者所在教研室拟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加以论述,以期为该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也为其他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意义

《病原生物学》课程是高职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课程[1]。《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必不可少的。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广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深入的去进行记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也是进入临床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针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一是要让他们掌握无菌操作的意义,更要熟练如何操作才能保证无菌 ;二是要让他们学会常见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操作流程,以上技能只能通过实验课来获取,因此实验课在病原生物学课堂上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2]。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病原生物学》课程学习中随着教学进度、知识点的增多而出现畏难心理、学习兴趣减退、甚至压力较大等现象。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主要问题

2.1以教师为主导,实验教学模式单调

目前,我校实验课仍采用课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对主要的实验环节进行演示,随后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主动性,仅仅是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进行,只以完成实验为目的,学生很难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受上课时间限制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操作问题。另外,通过对学生调研发现,实验课前他们往往对实验课充满热情,渴望动手操作,对实验课的期待值高。但在该模式教学下,仍是普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很难参与到更多的实验项目,导致无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3]。

2.2教学内容简单,实验教学课时不够

受“够用、必要”的传统教学目标,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学时数出现越来越压缩的趋势,课程教学资源也比较单一,导致与临床联系越来不紧密。由于实验课时少,只能由教师提前完成很多操作,使学生只完成部分结果观察和验证性实验内容。而且实验课上老师通常需要回顾理论课的内容,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被进一步缩减。过去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项目按照顺序依次为 :细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分布和药敏实验、抗酸染色实验。这些实验项目缺乏关联,而且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很难熟练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的整体方法,更不能掌握完整的实验操作技能。比如,革兰氏染色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操作了细菌的固定和染色的过程,但由于他们未曾参与前期细菌的接种、划线、培养等步骤,因此对于实验内容的整体性了解不够,阻碍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4]。

2.3以报告式评价为主,学生收获感较低

教学评价是检测实验课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仍主要以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这样的“报告式评价”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评价形式简单、标准单一。该评价方式一是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评价,导致课程考核结果不够合理;二是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且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足[5]。结果学生只重视撰写实验报告,忽视重视实验过程和培养创新思维,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心态,降低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收获感也比较低,最终难以达到实验教学预期效果。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利用学习通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快速发展,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程逐渐开始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倡导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下,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开始出现,而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加快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尝试,并且能够弥补病原生物实验课受生物安全等的限制和源的不足,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应用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是保证基础医学实验课有效开展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6]。教研组在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已经在学习通平台共享了实验操作视频,包括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我们自主录制的实验课程视频等。在上课前提出实验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和探索性的学习。如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资源先自行学习消毒灭菌,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流程等过程。在过去Gram氏染色的实验课中,学生往往是把教师提供的培养好的细菌平板根据Gram氏染色的流程进行实验,导致几乎不知道细菌平板是如何得到的;当然也因为时间有限,学生很难通过一次实验课熟知细菌培养染色的整个过程,而正是由于发布了线上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了解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既要掌握Gram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也需要掌握前期培养基的配置、细菌的接种培养等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无菌操作观念的必要性,实验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没有达到无菌操作,都可能导致最终染色的失败。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思考,体会到了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全面了解实验过程并培养综合实验思维的能力。

3.2 重组优化实验内容,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以往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机械性的进行操作,没有认识实验逻辑性和整体性。因此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线上线下的教学混合只能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研室对实验内容优化如下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过程中 。内容一(实验课程准备):包括清洗和包扎培养皿、操作高压消毒灭菌锅及使用显微镜,该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实验技能,树立无菌操作观念,为后续实验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二(微生物的分布实验):包括空气中、水中、土壤中以及皮肤上样品的采集与处理,该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细菌接种培养的基本流程,为实验三的开展做好准备;内容三(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对分离菌株染色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制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形态图 ;内容四(细菌的药敏试验和生化鉴定):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和生化鉴定,该内容为综合性实验,需要掌握前三项实验的基本技能后才可以实施。重组优化后的实验内容基本和病原细菌的诊断流程一致,使学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并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链接。

3.3 综合考核方式,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的教学评价也将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的推行而改革,采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有助于评价每位学生的真实实验成绩。评价体系为 :课前评价 ,具体为在实验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共享实验课内容,学生在线进行观看学习,同时为预防学生的无效学习行为,教师会进行在线测验,并以学生视频任务的完成度和在线测验成绩作为课前评价的依据 ;课中评价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课堂巡视过程中以组为单位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认真态度、合作性以及实验结果,完成课中评价;课后评价 :课后学生完成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教师评价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使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可评可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在全部实验教学完成之后进行问卷调研,对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满意度评价,以便进一步优化。

3.4 混合式教学融合思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因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内容简单,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和激发创新意识以及培养职业道德。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优势可以改变现状。线上教学既是信息化时代下变革的教学方式,也是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长期方向,这需要我们动员优秀教师,收集和整理微视频,创新实验微课,积极参与建设线上平台教学资源 [7]。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合思政教育,尤其面对当今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要结合医学专业的职业特殊性,融入救死扶伤、抗疫援助、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等课程思政元素,增强职业院校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学生的价值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问卷调研,学生绝大多数反应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讨论

随着教学信息化越来越普遍,转变教学思路,是现代高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研组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在本次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精心备课,包括设计建设线上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数练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构建思政元素等,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结合线上资源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做到了有条不紊、充分调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均可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依托学习通平台,设计课前线上学习、问题探讨;课中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课后答疑解惑、教学评价的模式,真正达到核心知识内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得到培养,真正让学生从“要我做实验”的思维向“我要做实验”转变。所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也为其他医学实验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临床教学案例资源偏少、网络教学设备及相关配备不足,以及实训室条件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进一步得到改进。总之,信息化深度融入实验教学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方向,线上线下教学应用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常态化,但在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挥线上线下更好的教学效果仍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吕丽艳,王月飞,姚淑娟等.疫情防控期间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98-99.

[2]张艳,李颖,雷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中的评价[J].科技风,2022, (13):94-96.DOI:10.19392/ j.cnki.1671-7341.202213031

3]王艳,李培森,马艳.大疫之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广东化工,2020,47(23):206-207.

[4]向琴,刘慧萍,吴玉冰等.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立交式”线上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19):2305-2308.

[5]张耀君.高职“组织胚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反思[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4):137-141.DOI:10.16681/j.cnki.wcqe.202324033.

[6]郭巧云,王丽,龚子珊等.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02):29-32.

[7]刘锦龙,苏燕,徐继辉等.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及虚实结合的应用成效[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01):44-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