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语教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中国文化课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双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特别是如何在中国文化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文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教学的结合,对于如何在双语环境下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提出了具体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国文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和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已趋向双语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双语教学中嵌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是深化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聚焦于以双语教学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实施问题,挖掘中国文化双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旨在探讨有效融合双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策略,进而展现中国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方向。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价值
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课程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教书育人”的新格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学生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低,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衡。 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对本国文化的关注不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困难等问题,结合国家文化传播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英语口语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式,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三、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案例分析
本双语教学设计以“学生中心”和“成果导向”为基本理念,即以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和学习效果中心,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导向。以中国饮食文化(Chinese Culinary Culture)为切入点, 结合菜单翻译、文化特征、特色菜系、餐饮礼仪和育人哲理等内容,梳理出以下思政要点:(1)菜单翻译的文化策略:翻译要以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为导向,结合文化转向理论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实践中更要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础,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兴趣而让自身文化变质变味。(2)饮食文化的育人之道:感悟“礼”、“孝”、“德”等饭桌文化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把“民以食为天”思想应用到人际关系层面,感受饮食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崇尚礼节,促进文明守礼的生活习惯养成。(3)不同地域文化融合: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英语介绍南京特色美食和家乡特色菜,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菜系的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内深化和课后巩固。
课前准备包括线上自学,课前测试和任务驱动。教师将“舌尖上的中国”视频、“英语趣配音”APP、“点餐”短视频、菜单翻译练习和慕课平台等内容以线上任务单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跟读并上传配音作品,通过线上学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概况,通过模仿配音了解基本点餐句型。同时,学生需完成中国特色菜肴翻译课前测试,鼓励学生试错,以期在错误中总结问题,认识到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文化折扣。任务驱动如下:请列举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特色美食?学校食堂里哪道菜让你印象深刻?(小组调查食堂常见菜,尝试列英文菜单)菜单英译实例和错题讲解,如麻婆豆腐、红烧狮子头、夫妻肺片等。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动机。
课内深化包括案例导入,成果导向,项目化学习和阶段测试。
双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阅读拓展,激发学习欲望,如“韭菜盒子”难倒谷爱凌;李子柒式饮食审美;光盘行动等。结合文化转向理论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针对课前任务准备中学生菜单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清除中国特色美食的英译翻译的障碍。课内模拟点餐和餐桌礼仪的真实场景,进行对话式和互动式学习。服务员角色需运用流利的英语交流,同时践行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点评与讨论环节植入思政育人理念,如 “礼”、“孝”、“德”、“让”等饭桌文化和勤俭节约的传统饮食美德。阶段测试形式多样,如分组汇报特色美食的文化内涵,并在热点政策讨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基础上撰写小论文。老师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多元化形成性评估。
课后巩固的主要目标为归纳总结和正向强化。双语教学课程思政中对学生品德素养的评价具体落实在文化自觉和核心素养两方面。教师在课后安排美食翻译巩固练习,并完成拓展任务:介绍一道家乡特色菜及其文化内涵,制作PPT或微视频班级内分享交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开始关注“食育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萌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
四、中国文化课程思政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在双语教学模式下,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独特挑战,包括文化传达的语言难题、中外学术观念差异的桥梁搭建,以及思想政治元素与中国文化知识融合的深化。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议采取包括提高教师跨文化与双语传授能力、结合具体文化场景的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及参与度,以及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知行合一的策略。通过这些对策,旨在有效整合思政教学资源,提高中国文化课程的思政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在双语教学框架下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育人功能融入课程,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本教学模式为双语教育下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证明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政教育在双语课堂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深度融合双语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内容,对提升双语教学效果及培养全球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正光,钟玲俐,任远. 落实新《指南》,对接“立德树人”新需求——“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修订的理念与特色 [J].外语界,2021(2).
[2]杨华. 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J].外语界,2021(2).
[3]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 2020(5).
[4]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98.
作者简介:罗文(1984—)、女、汉族、安徽滁州、硕士、讲师、应用语言学及文化教学、370630119@qq.com、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