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6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相继映入大众视野,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范式及行为特点,渗透到教育、医疗、服务、卫生等各个领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表示,数字时代需要把数据要素潜能激活起来,持续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驱动下,实现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因此,在数字时代,高等学校如何用好数字技术赋能党建工作,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数智化党建新形态,推动现代化治理高水平已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
1.数字技术推动党员全方位考察
数字技术有助于把准把严发展党员质量。依托人物画像及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筛选出学生年龄、性别、专业、教育经历、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显性静态信息,同时捕捉学生图书馆借阅书目、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学生干部任职、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遵纪守法情况、现实表现及思想政治水平等隐形动态信息,紧抓小切口,覆盖多方面,准确研判学生入党动机正不正、理想根基稳不稳、发挥作用实不实。通过对上述有关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和分析,衍生出可视化人物画像图谱,帮助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化立体化,同时能准确高效地对发展人员及主要社会关系进行政治审查,避免因时间空间等因素带来的一系列衍生问题,为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数字化遵循。
数字技术有助于选用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要配优建强领导干部队伍,把好能力关、政治关、廉洁关三个重要关口。在干部选用过程中,可通过数据共享,获取考察对象在政务、业务、党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素材,同时借助智能算法,根据考察对象的个人特征匹配合适标签,用数据“识”人,用数据“辨”人,拓宽选人用人范围,把“三关”过硬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用好数字技术反馈及测算体系,实时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提前预知潜在问题,做好风险预警,用高素质干部队伍引领干事创业新航向。
2.数字技术推动党组织全链式管理
数字技术兼备集成性的特点,能推动高校党组织全链式管理,构建党组织“二次组织”新模型。在基层党委、党总支层面,可以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意识形态会商研判及网络研判、党支部书记例会、全体会、干部会等多类型会议集成至智慧数据平台;在党支部层面,可以将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政治理论学习资料等集成至智慧数据平台;在党员层面,可以将党员个人信息、理论学习笔记、参会记录等集成至智慧数据平台,打造多层次数智化党建管理系统。
数智化党建管理系统通过全周期监管、全过程联动、全链式管理破除当前人力、物力、空间、时间、部门等诸多因素衍生的问题障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根系作用,成为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凝聚师生力量的关键锚点。数智化党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提供开具党员身份证明、组织关系转接、开展线上组织生活、党费收缴、党员档案查询、向群众汇报、师生热线事事通等常见业务,确保信息反馈“不堵车”,减少业务办理过程中因客观信息及主观沟通不对称不准确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加速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转型进程。
3.数字技术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质效
随着0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侧”急需同大学生的“需求侧”实现平衡适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数字化信息技术深入交流碰撞,商讨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路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与数字化技术的“粘合力”。要因势而新、顺势而为,破除“面对面”教育的固有路径,借助增强现实技术(AR)及虚拟现实技术(VR)打造即时式浸入式学习体验,实现知识有效获取、信息高效交融、效果及时评价,推动构建新时代大思政格局。
数字技术同时赋能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其针对性、时效性。针对参训者个人特征模型及训前预设的培训效果,有的放矢地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实现“共性必修课+个性选修课”适配组合,改变形式机械、内容枯燥、缺乏过程评估的固有培训模式,始终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新兴的数智化党建教育场景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机会,如党建VR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线上体验馆等,通过浸入式场景体验唤醒师生内心的政治认同感及文化自信心,促进精准思政持续发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难点
数字技术为高校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但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阵痛。一是技术平台困境。数字技术在高等学校客体范围内普及程度及研发能力参差不齐。当前,不论是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的理论创新,还是仿真交互技术、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衍生的应用场景革命,在激活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方面内驱动力不足,满足不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仍处于理论先行阶段。此外,在应用过程中,数据共享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影响着共享能力,而共享能力又直接决定着数字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实效。当前高校内部以及其它机构部门间信息碎片化现象较为凸显,信息共享意识及共享能力差,服务链条化仍存在断续现象。数字技术在党建工作实践中,表现出信息抓取不精准、有效数据不充分的现象,从源头上对数智化党建进程产生了干扰。
二是数据安全隐患。要实现数字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拥有大量数据,需要将党建数据资料储存在云端,通过智能程序对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析。当前高校党建数字化平台数字安全监管、防护系统、云存储空间还存在系列问题,无法全方位抵御恶意攻击,信息安全尤其是党内信息面临许多潜在隐患。数字技术在使用智能算法计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茧房”问题。大数据会基于用户阅读及查阅偏好进行信息推送,导致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呈狭窄化、片面化、同质化倾向,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全面化、多元化发展。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阶路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精准协同育人的数字化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把好源头设计,做好宏观调控,细化工作标准及实施细则,着力在政策、技术、制度、经费、业务等方面予以支持,统筹下好数智化党建及思政教育这盘棋,保障数据资源安全稳定,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工作定好主基调、立好大原则。
二是把握中层协同,搭建信息畅通的数智化平台。高等学校要持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以敢于立新、善于革新的气魄落实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推动数字赋能迈上新台阶。要有大局观、全局观,在数字技术与党团工作、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实现多维度数据共建共享,建设党建元宇宙平台,共筑同向发力、共同育人思政大格局。
三是助推基层实践,培养科学系统的数字化素养。配强选优高等学校党务工作者队伍,扎实推进构建数字技术教育培训、课题研究、示范案例推广、多向交流平台等一站式教育培训平台,提高党务工作者数字素养。注重党建现实空间及党建虚拟空间的高效配合,用好周边红色资源的同时,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代入体验感,增强思政教育直观感受力及深刻影响力,激发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力量。
本论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忠诚教育专题项目“基于人物画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52WT221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