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韩熙载夜宴图》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交互设计)上的美学重现

郑岚英 阮宏梅 指导老师 王雪鹤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0期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为传统艺术的经典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韩熙载夜宴图》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中的交互艺术,将静态的画作转化为具有动态、音效和光影效果的交互作品。这幅画作以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的形象为基础,通过改编,重现了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同时,它有效借鉴了数字技术语言,不仅传承了历史艺术,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  数字文化再现  交互展览 文化传承

一,《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文化元素

(一)明晰画作,让纸质作品跃然纸上,留存心间。

《韩熙载夜宴图》是由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卷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该画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载舞的场面,全图人物造型细腻,线条流畅、服饰设色典雅绚丽,人物动作自然且富有动感。全卷虽然场景,布置多种多样,但和谐统一,富有层次。从画面整体的布局来看,全卷从右至左设置了五段情境,均以韩熙载为中心来营造氛围。

1.第一段琵琶独奏。宴饮宾客的听乐过程中,众人静听琵琶,人物聚精会神,拍手示意节奏。桌案上酒水陈列水果飘香,吸引众人目光的女子专心弹奏若无旁人。旁人则随着乐声的优美韵律,神态各异。而此时的韩熙载高冠纱帽,垂手注目,人虽凝神静听,却游离其外,若有所思,深情凝重。

2. 第二段“六幺独舞”。正如元代书法家班惟志在画中的题诗描写:“胡琴娇小六幺舞,蹀躞操过如鼓吏。”[5韩熙载卷袖站在红漆揭鼓旁手持鼓槌伴奏,配合着舞者的节奏而敲击着鼓点,神情自若,专注认真。在旁的宾客仿佛也置身于此情境之中,或投入观看,或击掌节附和。在此段图中,无不透露出这场夜宴的热闹非凡让人尽兴展现,细心的观者还会发现绘有一位僧人形象,而此人正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他面对如此的轻歌软舞,其神态略显尴尬。

3. 画面的第三,四段描绘了宴间小憩的场景。可能是由于击鼓助兴韩熙载有些疲惫的回到起居室休息。韩熙载在侍女端来的盆中洗手,然后脱掉外衣听弹合奏。韩熙载神情放松,他手持精致绢扇与他魁梧的身形形成强烈对比。,与画面第一段正襟危坐所不同的是,此时的韩熙载神情漫不经心,怡然自得。相比较外宅会客的拘谨,内宅轻松、欢快的氛围让韩熙载此刻神情自若,眉头舒展。从享乐休闲、纵情歌舞的画作记载中便把韩熙载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4. 第五段:宾客酬应。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好像在说“不”字。

二《韩熙载夜宴图》文化元素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表现初探

1.展现方式

交互展览是有效重现《韩熙载夜宴图》历史场景和文化蕴含的手段,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将画卷内容分割成四段,又通过房间的布置展现出了画卷的空间感。因此以屏风为连接点装置组成的一个沉浸式观展体验空间,结合”物理空间展现“和”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来为观看者打造观看观感体验是一个不错的着入点。由四扇屏风展示《韩熙载夜宴图》的精彩人物组合,利用数字技术,为观众提供宴会的最佳进入方式。观赏者的动作和视线会随着交互展览设计呈现阶段性地被画中的屏风打断,这些屏风不断重新调整画卷内容并与画面的关系确保一定的距离,防止靠得太近,并对欣赏者和画面之间既联系又分离的程度进行确切衡量。” “展出的屏风向观众们分段式展示《韩熙载夜宴图》的全貌以及对应画面的动态诠释。四扇展出屏风设计主要根据原画内容制作了“清吹”、“击鼓”、“六幺”、“暂歇”四个主题内容运用影像拍摄复原原画场景并延伸其中的动态情景,以此作为交互装置的基底,即装置的“待机”状态。观众进入展览区后,通过轻触屏幕即可进入互动装置程序,调动观看者的感官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色调选取

从交互设计和展现效果来看《韩熙载夜宴图》设色工丽雅致,富于层次感。多处采用了朱红、朱砂、石青、石绿以及白粉等色,对比强烈。但又在众多绚丽璀璨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墨色来统一协调,黑白灰分布有序,色彩呼应,神采动人。尤其是对“夜”的暗示,画家并无对天空作太多刻画,仅用“一支红烛”的象征手法便使人们清楚的理解到这场宴会是在夜间进行的。

3.对音乐的再现

《韩熙载夜宴》数字化呈现采用的音乐与韩熙载整个宴会过程内心心声紧紧相关,并且要与体验者的感观交替出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洞察人物细节结构,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传统的打破时间概念的构图方式,并穿越时间观念把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画面上。虽然整幅画情景节奏繁杂,人物动作变化多样,但通过数字化的合理安排可以使疏密有致的场景衔接自然连贯。利用数字设计技术将动态展示韩熙载在各个阶段的体态、心态变化,通过元素模仿、造型设计、镜头运用及空间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充分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听乐”场景中,画面人物虽繁多,动态各异,但画家却将全场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服从于左边琵琶女的弹奏动作上,紧凑的节奏与现场的宁静氛围相吻合。在不同场景之间,画家巧妙地运用屏风、床榻、长案、管弦乐器等古代屋内常见物品将画面进行软分割,使画面既独立又不乏连贯性。这种结构内容的安排,使观者不觉割裂的生硬。

结语

新媒体技术如何帮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言传的历史元素,可以通过交互设计,动画设计等手段进行表达,《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典型的例子。《韩熙载夜宴图》蕴藏了大量历史文化元素,但对于纸质作品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就离不开一定的文史知识的积累。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传统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新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普及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在通过数字化设计等手段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精要所在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使用数字化手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继而发扬新媒体技术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立川.艺术设计史论[J].2007(04)

[2] 王芳芳.艺术理论[J].2009(06)

作者简介:

郑岚英,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指导老师:王雪鹤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