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类型研究

王春燕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0期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 天津市 300021

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楚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史无前例的减负力度反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坚定决心,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时代精神,发展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双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作为基础性的教学科目,不仅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根据《意见》的相关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强调学生知识的识记背诵到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转变。为了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越来越关注问题设计,希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保持思考的连续性,并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思维。但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为了提出问题,忽略了问题的质量;缺乏对学生思维实质性地激发,单纯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大量的无效提问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平均每节课所提问题大约为50个,这些无序的、碎片化的课堂提问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法满足提质增效的时代要求。

问题链以逻辑关系紧密的一系列高质量问题推进课堂学习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效掌握学习内容,提升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课堂导入、课堂讲授、课堂总结。“课堂导入”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注意力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讲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训练思维、提升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核心教学目标,因此,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总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总结归纳所教内容、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堂教学主要的三个环节,问题链可以分为导入式问题链、过程式问题链、总结式问题链。

一、导入式问题链

导入式问题链是指教师在新课导入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并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所设计的问题链。

以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为例,教师在导入时先以开火车读词语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然后借助问题链: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思考: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过程式问题链

过程式问题链是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而设计的问题链,是问题链设计最关键的一部分,包括多个问题链,是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所设计出的问题链,这些问题链往往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

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在教学3、4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围绕主问题——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官员们的方法为什么不好?曹冲的方法为什么好?进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官员和曹冲各自想出的称象的方法。

2.我们先来看看官员们想出的办法,学生汇报第三段。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随机出示——“秤”字及图片,再次巩固秤的字形及字义,“秤”是由“禾”和“平”组成的。它的本义是指:表示计量谷物重量的计量器的平衡杆保持平衡。你们看,这边站大象,秤秆挂秤砣,有人能提得起这杆秤让它保持平衡吗?难怪曹操的态度是——直摇头。看来曹操对他们想出的办法十分不满意。对曹冲想出的办法,曹操的态度却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3.曹操为什么如此满意,曹冲的办法又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吧!请学生汇报画出的句子。

4.既然要找怎么做的,我们就先来找找这里藏着的动作词(“赶、看、画、赶、装、称一称”)。六个动作词又回到了课文中,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

5.曹冲称象的过程是不是这个顺序呢?让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6.现在你能借助这些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曹冲称象的过程吗?学生汇报,教师逐条贴在黑板上。

7.要想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更有条理,老师给你们请来了小帮手。用上“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你们一定可以把称象的过程说得更清楚。同桌先练习说一说,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边贴边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训练

8.曹冲的办法好吗?好在哪儿呢?你们也来讨论一下吧!引导学生体会到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9.想出这个办法的曹冲真是太了不起了!连作者都不禁感叹。“曹冲才七岁。”学生练习朗读体会“才”字表达的惊讶和夸赞。

10.小曹冲真是聪明机智,敢于表达啊!谁愿意来扮演小曹冲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课文第四段。

11.今天我们一同感受了小曹冲的聪明才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他一样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先通过圈画动词及朗读原文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再通过观看视频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练习表达。最后,借助“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练习有条理的表达。这一教学环节的问题链设计起承转合,环环紧扣,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最终也实现了完整有序的表达训练。

三、总结式问题链

总结式问题链是指应用于课堂教学结课环节的问题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知识点之后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化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形成知识系统,也能够启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式问题链的设计将本课的重难点转化为几个细小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思考理解知识点,梳理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生在以问题为纽带回忆反思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己的知识盲点,及时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以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为例,结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链:

1.同学们,请你结合板书和图片复述课文,说说小毛虫从“笨拙”到“灵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你想对它说什么?

3.小毛虫的蜕变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通过总结式问题链,再一次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启发:人生有阶段、成长有快慢,不要因为一时一事而悲观失望,要保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问题链”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是教师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就像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搭建了严密高效的梯子。通过解决不断深入的问题,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主动性随之充分调动,从而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HE210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