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Section A 2a-2d为例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 “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要注重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教育部,2022,P51)
王蔷等(2019)将“教学评一体化”系统归纳为明确理念、把握内容、分析学情、制定目标、选择方法、评价效果等要素和环节,具体如下图。
1、明确课程主题。根据新课标对主题的阐释,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三大范畴里面又包括对应的主题群和子主题。
2、语篇研读。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先对语篇进行反复钻研、深入挖掘,可以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3、学情分析。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点、学生的身心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
4、设定教学目标。英语教学设计中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从三个层次实现教学目标,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5、教学重难点分析。明确本堂课重难点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有效完成。
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每个步骤的目标、学生学习活动类型、学习效果评价以及设计意图。
7、板书设计。优秀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概括的图形、形象的符号等将一堂课的内容浓缩起来,通过板书来把握这堂课的重、难点。
8、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经教师课堂实操之后可以听取专家建议实施改进。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八上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A 2a-2d为例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Period 2)
单元话题:Life in the future
本课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范畴,涉及“环境污染及原因,环保意识和行为”。
一、语篇研读
What:本课语篇是有关“未来城市”预测。第 1 组对话呈现了几位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对未来进行预测,涵盖对未来城市人口,交通,环境,绿化等方面。第 2 组对话呈现了 Jill 和 Nick 基于一本书谈论对未来世界的预测,谈到城市将越发拥挤,环境污染愈发严峻,人类生存将面临巨大挑战。最后呼吁大家节约用水,积极植树,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拯救地球。
How:本课由两组对话语篇构成,并附有三张情境插图。其中,对话呈现了 本课的目标句型如“There will be ...”, “Cities will be ...”, “People will be ...” ,以 “There will be ...”句型为主,并涉及 more ,fewer ,less的用法。而情境插图则提供了对话语境,其中,第二幅和第三幅插图分别呈现了未来美好城市和未来城市环境将变严峻,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对比,给读者以启示:创建未来美好城市,人人有责。
Why:编者通过呈现两组有关未来城市预测的对话,旨在提高学生听说技能, 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习得目标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并通过对比两组对话在 未来环境方面预测的不同,分析其背后原因,以及想象如何创建美好城市,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采用SWOT进行分析。Strength: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一定的听力技能并能用will do简单表达;认知水平上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预测。Weakness:学生在思维能力上进行深入性思考和逻辑性表达较弱;在听力水平上短文填空上有畏难情绪。Opportunity:在教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学生能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学法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Threat: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进行培养;学生在任务链中生成主题意义。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听力任务链获取预测未来城市的细节信息,梳理、概括谈论未来城市
的方面,并借助可视化图示形成结构化知识。(学习理解)
2.基于结构化知识,通过口头报告运用 There will be more/ less/ fewer... 目标句 型描述未来城市变化,对比两组对话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不同预测并分析预测
背后的原因。(应用实践)
3.通过评价城市的不同预测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联系自身想象、设计
未来城市,并谈论如何创建未来美好城市,提炼主题意义。(迁移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提高听力能力,梳理结构化图示,巩固目标语言。
2、教学难点:分析预测背后的原因,评价预测;构建未来城市蓝图,承担社会责任。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评一致性
评价主体: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
评价标准:
七、教学反思
1、围绕本课时主线“the predictions of environment and cities”,以问题链的形式实现主题意义建构。
2、指向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培养。从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到创新思维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逻辑思维包括梳理未来预测、构建结构图示;批判思维包括对比不同预测、分析背后原因、评价不同预测;创新思维包括设计未来城市、解决真实问题。
刘心宇 1990.09 女 汉 湖南邵阳 研究生 中小学二级教师 初中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