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探索
摘要:新时期,高等教育变革切实推进,促进高校育人体系逐步革新优化。共青团是为党培育优质后备人才的重要载体,“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正切实发挥其主要职能,对人才培育制度进行健全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运而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对高校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增强人才培养全面性,本文将围绕“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情况展开论述,并探索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培育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念;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路径
前言:高等院校是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领域切实推进,高校传统育人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及学生成长发展实际情况,育人制度创新完善已成为大势所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传统育人制度的不足之处,促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迈向新台阶。为此,应当积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新路径,切实发挥其积极效用,彰显院校育人独特优势,以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价值
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张,这为后续“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出现提供良好先决条件。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出重要指示,指出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融入其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朱九思,其在1983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高校育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加速建设第二课堂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出现,更好地契合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教育任务实现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有效路径,亦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措施[1]。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现状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内参与创新创业、工作履历、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除专业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的实践经历、成果与所获荣誉进行客观记录与科学认证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效用与价值,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通过校内信息管理系统对在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与记录,并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过程中,院校各学院也积极响应学校工作,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人才培养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参与第二课堂的自主意识不够强烈,尚有待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优秀水平[2]。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建设制度体系
为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切实落实,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建设。院校可以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际状况以及院校特点,制定并印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策略,在组织领导、项目实施、成绩认证以及结果认证等多方面实现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以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落实提供良好制度环境[3]。
(二)整合利用校内资源
为实现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二级校领导担任副组长,二级行政部门领导担任小组成员,领导“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校内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应当充分整合院校、二级学院、班级中的各项资源,带领学校、院系、班级实现三级联动。并进一步强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有效衔接,切实发挥校内教科文等资源的重要价值,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以针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情况建立动态化结果反馈机制,并以学生实际反馈与实践效果,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优化革新,并切实发挥高校共青团引领作用,打造富有院校特色的育人品牌。
(三)党政统筹协同育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院校应当将学校、学生与社会均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与发展之中。在这一环节,院校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强化制度政策支撑,联系各部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借助学分转化机制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与转换,健全教师第二课堂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凸显教师的指导效用与引导职能。同时,在校、院系、班级三者沟通交流方面,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沟通交流桥梁,组建微信群等,以确保消息能够精准、迅速传达与落实。此外,还应当强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宣传力度,将其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以文化为载体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地,带领全校师生深入认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价值,增强其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语: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可以通过强化建设制度体系、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党政统筹协同育人等方式,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校内开花结果,促使院校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与全员育人,进而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其成长为符合党与国家期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莫媛.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2):95-99.
[2] 马翠,孟院花,黄多辉. 师范专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探索——以宜宾学院理学部物理学专业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22(11):41-43.
[3] 张岩,陈馨,魏赟鹏,等.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J]. 商品与质量,2023(33):89-92.
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的实践探索》(编号:DGYSZ2020-10)
作者简介:
马卓识(1979.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农学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团委,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