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高段情境化命题设计策略

张慧 张秋亚
  
大通媒体号
2023年18期
郑东新区心怡路小学 河南郑州 45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部分关于命题的要求明确说明: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可见情境化命题的质量对于评价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在归纳总结目前关于情境化命题的内涵、价值和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对小学语文高段试题情境的设计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高段情境化命题设计的一般结构类型

经过研究、梳理和总结,笔者首先对情境化命题的一般结构类型进行了概括,以期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情境化命题设计的时候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参考。

情境化命题的一般结构类型

背景+任务+(目的)

背景+问题+任务+(目的)

背景+(问题)+任务+(目的)

目的通常是隐含的,问题可能明示,可能隐含其中。也就是说,情境化试题是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选择性组合而成的。

1.背景要素,主要表现为为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性材料等;

2.任务要素,是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完成的成品形式和其他限定性要求;

3.问题要素,在语文学习领域,“问题”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需要再提炼的需求、需要回答的疑问,以及需要解决的麻烦等,厘清问题是完成任务的前提。

4.目的要素,即测试目的,实在解决问题、形成成品的过程中学生将展现的能力、素养。测试目的的达成,可能需要学生经历解读背景材料、提炼问题以及完成任务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背景”是对于“情境”最简单最狭义的理解。核心素养语境下所期待的,是更为饱满更为丰富的情境,是应该包含“问题”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某些素养,在一定的背景、场景中设置一定的“召唤结构”,在难度适宜的前提下,适当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实施和反思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高段情境化命题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统整单元语文要素,挖掘情境化命题的主题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单元教学主题,统整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对教材的单元主题进行梳理,将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挖掘核心价值,将整册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设计,活动设计指向本册教材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命题设计的情境化就在大主题中进行,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并且与课本的内容相契合。例如课题组在进行五上情境化命题设计的时候,为了体现命题诊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课题组以大单元理念为指导,大胆探索大任务驱动、大主题引领、大情境贯穿的期末命题设计。

首先,课题组结合相关资料,整理了五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单元主题表

教材的第二、第三、第八单元指向读书,第一、第四、第五、第七单元主题都是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万物、父母之爱等。明确了各单元的主题,在单元主题整合的基础上确定了命题设计的主题。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真实有效的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表达和交流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描述的背景、场景应具备较强的生活气息,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高段的学生视野更为广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持续发展,在情境化命题的设计中,真实有效情境的设置也十分重要。在命题时应关联学生生活情境,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真实语境,引导学生围绕既定主题,联系生活经验,丰富表达体验,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习中通常存在这样的情形: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现实割裂,脱离实际生活,只适用于“纸上谈兵”。因此,命题要对试题进行生活化“包装”,力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试题命制彰显时代特色。

例如课题组在进行六上情境化命题设计的时候,在“歌咏自然万物”的命题中,依托河南乡村旅游的大背景,进行诗句填写,让学生能将所学诗句与所见风景联系起来。并在小练笔写话中,让学生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在真实场景中落实语言的交流与运用。学生在完成表达任务的过程中,既活化了语词的运用,又能不断勾连生活,回忆自己亲身的经历,真正做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三)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情境化命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比语言、审美、文化三个维度素养的发展更难,因此也更加隐性。命题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增加任务要素和问题要素,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比如,课题组在进行六上情境化命题设计的时候,参看了课本第六单元编排了“读懂公交车站台信息,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这一内容。在命题时,出示郑州地铁路线图,引导学生读懂示意图,相机设计“最佳到动物园的出行方案”。这一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发挥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张秋亚,性别:女,籍贯:河南郑州,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2.08

学位  大学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