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作为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其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以期为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沈阳市高校;雷锋精神;传承与弘扬;对策
一、引言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一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阳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将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不仅是雷锋个人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同志以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阶级的优良品质。他身上的党性原则、人民情怀、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构成了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
雷锋精神的第一层内涵是党忠诚。雷锋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无私的革命精神上。他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无条件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二层内涵是服务人民。雷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的行动准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休息时间,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尽己所能给予帮助。
第三层内涵是无私奉献。雷锋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他不图回报,不求名利,只是默默地为人民做好事,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尚品质。
第四层内涵是锐意进取。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保持进取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追求进步。
第五层内涵是艰苦奋斗。雷锋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时期,但他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它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一个精神榜样,引导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雷锋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坚定信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担当,追求卓越。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典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代,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青年一代要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就要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学习雷锋的精神品质,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成为具有雷锋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沈阳市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雷锋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雷锋精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深化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部分高校对雷锋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对雷锋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另一方面,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和践行意愿有所减弱。在现代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纷繁复杂,一些学生可能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对雷锋精神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品质产生怀疑和动摇。
此外,沈阳市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传承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的传承机制,导致雷锋精神的传承往往呈现出碎片化、表面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雷锋精神相关的活动,但缺乏持续的跟踪和评估,使得传承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沈阳市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雷锋精神的教育引导,创新传承方式,提高传承效果。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支撑。
四、新时代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
(一)深化雷锋精神内涵理解,构建系统传承体系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沈阳市高校首先应当深化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理解。这涉及到对雷锋同志生平事迹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雷锋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的探讨。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雷锋精神的研究工作,通过学术论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理论内涵,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高校应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雷锋精神传承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涵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承网络。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实质。在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雷锋精神,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举办雷锋精神主题的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雷锋文化氛围。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传承实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沈阳市高校应当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雷锋精神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提升雷锋精神的传承实效性。
1.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高校可以精心设计雷锋精神相关的网络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涵盖雷锋的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雷锋精神等内容。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MOOCs(大型开放在线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随时随地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进行学习,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平衡学习与生活。
2. 制作微电影和短视频:通过制作生动形象的微电影和短视频,雷锋的事迹和精神可以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视频可以在校园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进行推广,从而扩大雷锋精神的影响力。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魅力。
3. 举办主题演讲和辩论赛:通过举办雷锋精神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公共演讲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活动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担任评委和嘉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这样的互动形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4. 开展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雷锋精神的内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可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雷锋精神。
5.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日常的教育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践行雷锋精神。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高雷锋精神的影响力。
通过上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沈阳市高校可以有效地增强雷锋精神传承的实效性,使雷锋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育,推动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沈阳市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的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1.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支教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中,自然地践行雷锋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喜悦,还能够理解和认识到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些实践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强化社会实践:高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与社会接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雷锋精神。
3. 创建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雷锋精神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践场所和机会。这样的基地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雷锋精神,也可以增强雷锋精神的实践影响力。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雷锋精神付诸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4.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雷锋精神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学金、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公开表彰等,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高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雷锋精神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一部分。
5. 深化实践研究: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雷锋精神实践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深化对雷锋精神实践意义的理解,为雷锋精神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高校可以不断探索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上述措施,沈阳市高校可以将雷锋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这将有助于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传承影响力
为了提升雷锋精神在沈阳市高校中的传承影响力,高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雷锋精神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包括举办雷锋精神宣传周、设立雷锋纪念馆、塑造雷锋雕像等象征性举措,以此营造一个浓厚的传承氛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雷锋精神的种子将得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官方网站等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自发组织雷锋精神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通过这些举措,雷锋精神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将更自然地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提升雷锋精神的传承影响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深刻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积极探索有效的传承对策,推动雷锋精神在高校教育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深化内涵理解、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雷锋精神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光.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J].道德与文明,2019(2):40-43.
[2]高亮.新时代高校传承雷锋精神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5):61-64.
[3]王丽.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18(6):158-160.
[4]赵飞.新时代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9(8):121-123.
[5]刘洋.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体现[J].思想政治工作,2021(2):82-84.
[6]孙莹.高校传承雷锋精神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7(11):145-146.
[7]杨柳.新时期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3):37-39.
[8]陈丽敏.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2):62-64.
[9]李娜.新时代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2022(4):186-188.
[10]张慧.雷锋精神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2019(5):89-91.
[11]曹阳.新时代高校传承雷锋精神的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21(4):102-104.
[12]胡永刚.雷锋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工作,2017(12):112-114.
[13]程瑶.新时代高校雷锋精神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4):40-42.
[14]雷蕾.高校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研究[J].社会科学,2020(6):135-137.
[15]刘晓峰.新时代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4):68-70.作者简介:徐洪元,1989年2月生,男,汉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讲师
本文系2023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沈阳市高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YSK2023-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