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引导路径研究

努尔麦麦提 吐尔孙 阿提姑丽 吐尔孙 黄叶
  
大通媒体号
2024年7期
沈阳建筑大学

摘  要:本文从人才强国战略及构建和谐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层面入手,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引导路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找到引导他们走向更好就业的路径,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解决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其影响因素,接着探讨有效的引导路径,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解决的必要性

(一)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与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建立和储备人才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我们已经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有全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建设上,持续地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进行最优的分配,从而达到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目的。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声誉,从而使更多的高中生被吸纳进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不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的还会演变成政治问题。

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并推动他们的就业制度和思想的改变,才能使他们的就业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保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实现就业平等,是消除社会阶层不平等、促进社会阶层合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好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合理流动,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的公平竞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族人民的感情,增进各族人民的理解,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观念和选择。在家庭教育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加上“体制内外有别的用人机制,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资源配置、机会获取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就业歧视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1],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重公务员、事业单位,轻民营企业;重经济发达地区、轻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父母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家长对就业单位的评价都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影响。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所设置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等方面的课程不太关注,对某些实践性课程敷衍了事。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有些学校按照上级的规定,同试题同标准的方式,很难适应新疆民族学生的需要。因此,新疆民族院校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市场状况、社会观念等。在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业理念。当前,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浮躁、极端化的心态,造成了部分高校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了功利化、非理性化的倾向。此外,少数民族体制与社会保障也对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社会保障相对完善。

(四)个人因素

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目前的大学生主要是21世纪出生的,通常被称为“00后”。这些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过去的一代有着明显差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00后”的大学生在经济和社会条件都相对发达的阶段成长,这也是一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这群“0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观点广泛、勇于表达、追求创新和与众不同、不盲从权威。[2]他们在评价他人和事时不拘泥于传统,敢于从多种视角思考问题。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展现出了多元和多层次的新特质。他们的思维模式从追求共性转向追求新颖和差异化,思想观念也从单纯的接受和灌输转变为独立思考和平等讨论。尽管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徽参考家庭中父母的意见,但他们仍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职业、岗位的理解来做出职业选择。

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引导路径探讨

(一)家庭教育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和技能的培养。由于家庭的沉重期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价值时的功利性和理想化变得不可避免。再加上社会舆论的不合理引导,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这也使得就业困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孩子面对现实与压力,积极地改变他们的就业观点,并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社会的舆论应该鼓励高校调整其人才培养策略,指导学生及其家庭改变他们的就业观点,为他们提供多种就业价值选择,并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就业和创业的优质环境。

(二)学校教育引导

高校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或预科阶段开始,将他们的职业规划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中,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试,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长处,避免短处,做好未来的规划,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不断调整,优化职业规划路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通过组建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制定覆盖教学和实践全程的就业指导课程[3]。致力于协助和指导学生确立宏伟的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仰,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鼓励他们为边疆的社会经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深入基层,为西部地区提供服务。

(三)社会实践引导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受限于居住环境,一些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并不深入[4]。因此,学校应在学校层面加强实践环节的完善,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机会,并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进度。此外,高校还需注重与社会力量联合培养专业素质强、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习经验可以直接激发他们的就业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就业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进步。为了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学校应当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加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招聘政策。学校应邀请有少数民族招聘需求或其生源地的用人单位在毕业季组织专门的招聘活动,并要求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5]

(四)政策支持引导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政府的职能部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应该完善国家的政策框架,通过发布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明确少数民族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着手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核心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框架是提高其就业素质的关键。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了一个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型,并采用了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评价。

应当努力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习管理流程。社会实习被视为提升现代青年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学生实习的相关制度,确保社会企业能够接纳在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构建并完善对就业诚信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对就业市场中的企业和学生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减少虚假招聘和求职信息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通过实施诚信监管机制,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合理的就业市场环境,全面贯彻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塑造一个“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就业氛围。

五、结语

作为我国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将有助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家庭·高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引导。

参考文献

沈东华.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2): 123-125.

牟艳娟, 杨程程.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应对策略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06): 176-178.

李永鹏.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路径[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 21(4): 52-55.

陈炳权, 林丽霞. 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2): 75-77.

谢峰. 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及策略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3): 221-2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