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生长课堂实践建构“我在台中央——秀出美育新天地”

陈爱玲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期
惠州市惠南学校 516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美育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艺术塑造人格,以美感滋养心灵,这是课堂美育的核心使命。作为美育实践的关键阵地,音乐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学深度不够、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对个体全面发展能力的看重,创造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生本”音乐课堂,已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成长课堂

2022版新课标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应致力于以“生长”为核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这里的“生长”不仅仅是指音乐技能的增长,更是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真正的学习是开启、是适合、是激发,唯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成长课堂”中,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中的美,让他们像嫩芽一样在音乐的世界中生长,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的美好和情感,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对音乐美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就像一棵小树在不断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生长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和才华,通过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形式的艺术表达,学生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释放内心的力量,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展示出生机与活力[1]。

二、小学音乐生长课堂中的美育实践途径

(一)创设艺术情境,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创设艺术情境是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生动具体的场景和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在《小雨沙沙》这堂课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艺术情境来带领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爱上春雨。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关闭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春雨中。老师可以用柔和的声音描述春雨的声音,如“沙沙作响的小雨轻轻拍打在树叶上,仿佛是自然界最柔美的交响乐。”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描绘春雨的气息,比如“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味道,伴随着雨水的味道,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模拟雨滴落在身上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的清凉与舒爽。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春雨的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色,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春雨的美丽。通过观看春雨的画面,学生可以看到雨滴洒落在青草上,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进一步加深对春雨的印象和体验。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与春雨相关的音乐,如柔和的钢琴曲或轻快的小提琴曲,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更加沉浸其中,感受春雨的美,加深对春天的喜爱,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2]。

(二)设计趣味活动,强化审美创造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审美体验和创作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粉刷匠》这堂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一遍歌曲,然后组织学生上讲台进行角色扮演,让其中一部分学生扮演粉刷匠,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房屋或城市中的其他角色,如房子、树木、小鸟等。学生们可以根据歌曲中描述的情节和氛围,自由发挥,通过表演来体验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老师还可以设计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们动手制作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工艺品或道具。比如,学生可以用彩纸、颜料等材料制作小房子或粉刷匠的工具,如刷子、油漆桶等,从而加深他们对歌曲情节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手工技能。另外,设计游戏环节,如音乐绘画比赛或音乐创作比赛,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自由发挥,进行绘画或创作。比如,他们可以用颜料和画笔表现出歌曲中的色彩和情感,或者通过口琴、手鼓等乐器演奏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想法。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深化成长的理解,体悟生长的律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更是对生命、成长、律动的抒发与体悟。通过深入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变化、成长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例如,学习《百鸟朝凤》这首唢呐曲时,教师可以播放唢呐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律动。唢呐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情感,它仿佛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灵欢快歌唱的声音,激发着生命的活力与张力。接着,老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唢呐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让学生了解唢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生命成长的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们明白音乐是如何表达生命的起伏、成长的曲折,以及在变化中找到稳定和坚持的力量。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命成长的理解,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和拓展。例如,通过唢呐音乐所传达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联想到大自然中的生长过程,如树木从萌芽到茁壮,鸟儿从筑巢到飞翔,以及人类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通过这些联想,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悟生命的奥妙和成长的意义,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所传达的生命力量。

结语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音乐课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审美与艺术教育的催化剂,还肩负着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勇于打破常规教学框架,革新教学策略,设计出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体验中领悟音乐的魅力,同时在欢笑与探索中,让自己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爽.陈冠夫:打开灵逸化境的美育新天地[J].教育家, 2023(1):51-52.

[2]黄琳雅.有效教学让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落地生根[J].新课程导学, 2022(1):95-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