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蔡雪婷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期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老年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专业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从重塑课程设计、重理课程特色、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提升专业老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社会工作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为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新时代各门课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路径。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很多,老年人群体是社工实务中最频繁面对的群体,在课程体系中突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满足老年化社会就业岗位需求,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为老服务专业技能,以更好适应老年社会工作领域要求。

虽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极具增长,为老服务前景良好,然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服务的专业人员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在于年轻人不愿意与老年人相处,以个人利益与情感为先,服务意识淡薄,这也反映出社会工作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不足。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建立“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理念,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而且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知识、经验和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践悟来学习知识、锤炼心智、养成品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服务意识。推动国家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已成为《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老年社会工作》思政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1.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课程价值体系

本课程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必修课支撑学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知识技能,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祖国老龄化社会治理逻辑与策略,在树立老年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和为老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老人的精神情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要求,本课程将《孝经》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敬老爱老孝道传承的文化精神,热爱老年福利事业,愿意投身中国老龄事业。通过挖掘学生个人身边鲜活的案例、仁爱教育、着装体验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从心底尊重老人、关爱老人,培养学生尊老敬老、以人为本、爱岗敬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职业道德品质。

因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目标,本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将显性的老年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为老服务职业素养教育与隐性的中华民族传统孝徳文化、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形成课程价值体系。同时,该课程的开发设计以案例和社工服务项目为依托,以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以方法技能的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了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的开发设计遵循了处理与解决老年社会问题的工作过程,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坚持问题导向,选取社会热点老龄问题与实际社会工作场景,引导学生在逐步内化课程价值体系基础上,运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增强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树立为老服务价值观与职业观,提高学生对于老年群体及整个老龄社会中不同场域各类问题、以创新性思维独立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能力。

2.以内容融合为重点,突出课程特色

本课程内容设计遵循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60”后的老年人群,着眼于当下老年群体、独生子女老年家庭、农村空巢老人及失能失智老人等群体的新问题与新需求,以培养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为处于困境中或失去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实际问题,摆脱困境,挖掘老年人潜能,帮助寻找老人晚年的价值,使其晚年更加幸福的为老服务专业人才为目标,结合对应的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社区治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设计模拟以学生社团“彩虹社会工作协会”为老年社工项目运作机构,承接H区Z街道“银龄安老项目”,项目运作从社区需求调研开始,同时结合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针对Z街道的社区、养老机构,设计了MZY社区居家养老服务、WH养老院社工服务项目,将课程内容通过项目运作方式逐一展开。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时代性、服务性和可推广性。

3.披沙拣金,融入多元思政素材

教学内容及教学素材的选择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是其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纯理论的宣讲,必须避免脱离时代、脱离现实,必须结合当今实践,能够促使学生面对的真实的社会现状才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将既能体现专业及课程特点又能具备较强思政效果的思政素材选入课程,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机整合在一起。比如在对于老年人问题与需求的学习时,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元素,突出对老人的人性关怀。以真实社会中的拾荒老人的故事切入,让同学们认识到尊重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每个人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关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学习中,以老年演员王德顺名人的经历为案例,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积极挖掘老人的生命故事,尊老敬老,对老年群体给予关怀与帮助,维护老人权益。

4.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本课程教学设计融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基于问题、基于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挖掘并收集自己父辈、家族中的老年长辈的典型、鲜活案例,通过解决个人家庭或亲属的问题来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老年社会服务意识,增强情感的共鸣和体验感。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情境中案例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职业的认同度与认可度。创新教学与情境设计,以社区驻点老年社会工作者角色“小敬”和社会福利院驻点老年社会工作者“小福”,通过讲述小敬的职业成长故事,以及社会福利院老人入住时、入住中、离开时不同阶段“小福”与老人的故事,吸引学生在与故事人物一起共同进阶闯关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实践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对标老年社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将思政元素与职业伦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更新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采用具体方式如下:

1.岗课赛证融通,推动思政融于育人标准。结合“老年照护1+X职业等级证书(中级)”工作领域五的心理照护、工作领域七失智症照护的失智症认知照护、工作领域九安宁照护的临终老人心理特征及临终老年人家属心理特征;融入“失智老年人照护1+X职业等级证书”初级与中级的认知功能促进模块;融入“社区治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与中级社区服务工作领域的便民利民服务—老年群体服务等技能点。同时,本课程内容在思政内容设计时参考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将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内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点融入本课程当中。并对接岗位要求及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项目设计和练习设计中模拟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技能大赛赛项,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2.强化课程内涵,推动思政融于理论。为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要求,研究中华传统孝亲敬老的代表思想、典型故事等作为案例证材料融入社会工作伦理观与职业素养教学中。此外,在老年社会工作方法教学中,作为背景知识,深度解析我国养老服务各项政策与法律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分析中华传统孝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特色家国情怀与家庭社会伦理关系,归纳其现状并强调其对于社会工作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老年群体与老龄化社会,掌握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与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及特色视角。

3.改革课堂教学、推动思政融于教学。强调立足工作场景与服务项目,不断更新教学设计,例如以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将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观进行知识比对与重构,并最终运用于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中。使得思政元素不再单纯浮于理论知识层面或是教师讲授层面,而是真正内化于学生个人思考与行动中,并使其能真正帮助学生为不同境况老人及家庭灵活妥善地提出解决方案与服务管理计划。同时强化交流,为价值观内化、思想碰撞拓营造课堂氛围。

4.开展混合式教学、增强思政续航成效。利用学习通等平台,定期发布与课堂教学主题与目标符合但又具备理念拔高、思政元素强的视频、文献、节选教材等,开展形成性测试、问卷或问题讨论,使得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思政元素。此外,开展校外实践,以“彩虹社会工作者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在校外社区开展实践,强化价值观与真实工作场景的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校外实践,传播本课堂“课堂思政”能量,增强教学实践效果。

三、结语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建设是将这门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相融合,全面提高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老年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思政内容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渗透作用及对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作用,培养具有为老服务情怀、尊老敬老的高层次老年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晓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老年社会工作”课程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2]张晓琳,胡妍.探索高职院校民政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民政与社会工作”课程为例.[J].海南教育(C版).2021.9.

[3]黄金燕.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第 37 卷第 3 期.

[4]谌湘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民政与社会工作》地名管理教学为例.[J].第 28 卷第 2 期.

作者简介:蔡雪婷, 1989.1.17,女,汉,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研究生,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政与社会工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