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主体性的危机与对策

文莉
  
大通媒体号
2024年8期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 高新区 400039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类人主体性的思维特质,改变着人自身和人生存环境。因此,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拟主体性表征的技术自主性以及在传统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带来对人类主体性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下,如何保持并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常人”随大流“沉沦”于世在所难免,也需尽力寻找“此在”,对人存在和生命意义进行不竭的探索和追问,让人显现出独属人的价值。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人的主体性;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

中图分类号:B82/B1/TP1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迅速走进大众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传统人工智能的担忧并未散去,新的人工智能形式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媒体对其带来的影响过度夸大和完全工具论皆有之,沿袭着人类一贯的人与工具二分的对立思维方式。在此种境遇下探讨如何在使用生成式AI的同时,保护人类的主体性和权益,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人工智能最早的历史可能不仅仅是从1956年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一词开始,也许从理论渊源上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甚至更往前的古希腊哲学,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心物二分,给非自然智能产生心智留下了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也给“强人工智能能否实现”这个话题添加了更多讨论性。达特茅斯会议给人工智能划了一个模糊的范畴:“任何有助于让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可归入人工智能”。[[[] 邓晓芒.人工智能的本质[J].山东社会科学,2022,(12):39-46.]]人为机器专门发明了一种最适合机器的思维,使得其有一套能够具有智能行为的系统,并且表现得与自然智能的差异越来越小。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主体性的“危”

社会发展并未留给人时间和空间去适应和消化已有的新兴事物,而更新的事物却接着澎湃汹涌而来,人作为主体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渺小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地位或多或少受着他物的影响。

(1)人自我主体认知弱化

人在与物的对象化活动中自我主体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认知,形成了主体反思性抑制,表现为自我身份认同障碍,主体交往认知异化和主体权利意识缺失等。

人的认知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产生人对自身定位的迷茫。岗位被替代,人在选择职业时感到迷惘。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主体异化加剧,人为非人,属于人的自由自觉维度丧失,人的本质失落,机器的完美化整体化发展趋势从思想上加重了人面对自身不完美认识的逼迫感。并且机器逐渐具备处理和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人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与机器之间的情感连接,重新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道:“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4.]]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交往是基于面对面的互动,受到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主体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运动来适应和改造环境。但在虚拟空间中身体信号被技术媒介所过滤,导致主体在交往中的感知变得间接、片面和抽象。人可以隐匿自己身份沉湎于世界的仿像之中,总感觉真实世界语言力量苍白。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的无固定化和随机性,使聚焦于特定主题变得非常困难,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感到孤独或难以融入,进而产生世界的无意义感。可能会导致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疏远,进一步加剧了交往关系的异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个人隐私权构成了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个人数据的收集与安全性上。尽管我国在不断努力研发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但现有的技术手段仍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人工智能安全性的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权利热”之后冷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大数据收集个人信息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时候,人的权利意识可能会逐渐淡薄。一方面,人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何时被盗取,又用于何处,即使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也可能会面临找不到合适途径来伸张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是一种无奈的现实,而不是一种可以抵抗的不合理行为,由最开始感到无力到后面逐渐适应,变成理所应当,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人主体性地位的失落

人把自己的主体性部分的让渡给了人工智能,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人革新自我能力对比之下相形见绌了,解放自我的路似乎还很长。

人主体性阻挠,从支配感走向被支配感。康德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是因为有先天认识形式,如时间和空间。知性通过时间和空间来整理和归纳人的感性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时间,经验世界的基本维度之一。现代生活中所使用的是一种“单向线性时间”[[[]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0.]],三维生物只能生活在一中时间序列里。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里,时间可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随意调控的时间里,人对时间的感知可能会变得混乱,人可能难以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时间中切换。时间,就让渡给了人工智能应用,人丧失了对时间的支配感。人工智能应用内空间也被赋予了多维感。数字化技术将空间的距离缩小,使得信息可以显示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中并自由流动。看似人具有了卡俄斯和柯罗诺斯超原始神的掌管空间和时间的能力,即新柏拉图主义者称为宇宙第一因的“一”,但是人在拥有神奇的造物能力之际,意识好似并未跟上物质发展的速度,大部分人好似在沉溺于物质享受和表面上的快乐,尽情的享受人创造的物质盛宴。当过度依赖某些事物或行为时,当人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掌控感削弱时,人正在逐步丢失自己主体性地位。

人的主体地位旁落,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现在人机交互表征出来的类似主体间性的探讨,而不只是单向的主体输出。这种相互主体性更多是指称“常理”的遵循,人与机器共用常识背景,共用情境定义,用来诠释社会及文化生活元素的意思。这种主体性能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用户做决定,如自动驾驶技术,还会涉及到从简单的日常选择。陪伴型人工智能逐渐普及,如果不将其视为有意识的存在,则得不到精神寄托回应的慰藉,如果将其视为有情感、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涉及到主体性迁移问题,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情感、意识等特征转移到其他非人类实体上。人工智能俨然视为一个工具之上,人物之下的主体,潜移默化的在人机协同下生活,甚至有时候机器出了故障会严重的阻碍日常生活运转。这种关系给传统认识论带来了新的课题,人如何定义和评估智能体的主体性?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主体性的重塑

人类的本质力量在面对高度智能化系统时,无法得到完全确立。紧握住理性这个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超越感性经验的局限,从人类文明的多角度探讨问题,促使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

(1)理性回归:人是万物的尺度

“社会”一词为人所创,人类社会里人就是衡量和评判万物的标准。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切勿本末倒置。

首先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马克斯·韦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重要概念。“工具理性”关注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和可能性。为了达到事物的最大功效,这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跟现代技术主导的智能化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价值理性”关注的是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而不考虑行动的后果或条件。由于坚守某种绝对价值,有些人可能会对新技术产生强烈的敌意,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科学的进步。在韦伯的理论中,两者是同一事物属性的不同方面。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动准则,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互补交融地结合起来。

其次将“认识智能”与“认识你自己”相统一。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把技术的本质追溯到它的词源含义,即艺术和诗,那么人工智能工具性和人为性只不过是表征出来的其本质的一种异化形态,而真正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去蔽”和“成己”,它源于人的本质[1],只是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导致人类追求自主性的本质被掩盖。人开始将自己与人工智能做对比,得出一种悲观的结论:人类最终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实际上忽视了自身是有意识、有自主性的主体,陷入一种被技术主宰的境地。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先认识自我,确立人的本质,再把握人造的智能,把它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源于人类对自然智能的探索为基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的,扩展了人类的实践边界和思维边界。

(2)关系重构: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石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最具危险性的智能生命就是人类,因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在逻辑上蕴含了一切坏事。但,也蕴含了一切好事,只要人愿意为己向善。

1.个人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更新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会成为无用阶级”[[[]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93.]]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各种能力的替代效应下多数人将变成“一群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的阶级。再者人工智能的替代又进一步放大了人的失业焦虑,一时附和声络绎不绝。但其实人忽略了自我主体地位的不可代替性。首先,其所谓的“无用”,充其量是价值生产层面的无用,这也可能成为人享有意义生活的开始。[[[] 秦子忠.无用阶级还是人人自由发展:从ChatGPT的替代谈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46(02):19-26.]]人不是生而为劳动,劳动在此种社会条件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次,“无用”逻辑严重低估了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新的创造、新的岗位会在更多交叉领域出现,每个人都应该也一定会去努力,为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

认知超过能力,那真的是一种悲哀。认知跟不上能力,就会有失控感。当信息无法做到自决,人就成为被信息支配的存在,单一地接受由算法分配、被动迎合其口味的信息,则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算法技术所支配,头脑中形成的大部分价值取向是片面的价值认知,因此,加强人的认知,拓宽思维和视野,避免被算法主导。首先,寻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博览群书,浏览不同领域的新闻、文章、书籍和社交媒体账号,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持宽容态度,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有意识地避免“信息茧房效应”。其次,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接收到的信息,定期反思和评估自己的信息消费习惯,并做出适当调整。让人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保持人的主体性意识,永不停歇对真理的追求。

2.社会统筹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中指出,一项技术如果因为太过于担心不良后果而过早抑制其发展,可能难以爆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控制过晚,已经无法从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剥离,再来解决不良问题的代价就会变得昂贵。

人永远无法从过去经验当中必然的推出关于未来的知识,这是休谟哲学对归纳的质疑,过很多年后,这个命题观照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上,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即便如此,外在构建合适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与内在更新自我认知是人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机融合发展。人机融合劳动是未来人类劳动形态演进的新方向,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反馈与刺激,促进人类智力与劳动水平的量与质齐升。对它正确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类的价值创造效率与广度,机器的合理发展能够使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人机协作的价值也得以真正显现。

第二、平衡与监管相结合,推动智能向善。加强资本向善建设,引导资本逐利的同时建立服务网络公共社会的意识。设立明确的“红绿灯”机制,严管资本在数字经济中的恶性竞争和非法牟利行为。保障参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加强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反过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收集和资源开发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作为必要治理手段,以更好的服务人民。

第三、合作共赢,推进全球智能化交流。积极促进各国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制定并且不断完善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治理合作框架,明确共同的目标和原则。在保持本国经济社会稳定情况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经验,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结语

隔着“无知之幕”发展的人工智能,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较量与合作。我们或许应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构建人与人,人与技术共生的协作进化,共同致力于科技向善。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影响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对自我意义的追问是永无止境的,时代总会提出新课题,这不是结束,也望不见结束。不要停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那是人类骄傲的永恒资本。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its most popular achievements, ChatGPT and a serie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ducts are widely used, showing more and more human-like subjectiv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changing the human themselves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autonomy represented by the quasi-subjectivity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o continue to br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 subjectivity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o explore how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ir own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some tentativ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rown out, reconstruct the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to let the subjectivity return to itself, even if the "The one" are unavoidable with the mainstream "sink" in the world, but also need to try to find "Dasein", the endless exploration and inquiry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and life, let people show the value of the only person.

Key words: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 subjectivity;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GPT

作者简介:文莉(1994-)

性别:女

籍贯:四川广安

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外国哲学

参考文献

邓晓芒.人工智能的本质[J].山东社会科学,2022,(12):39-4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4.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0.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93.

秦子忠.无用阶级还是人人自由发展:从ChatGPT的替代谈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46(02):19-26.

Collingridge, D.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 [M]. London : F rances Pinter.19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