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的思政教育旨在摈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资源让听起来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智慧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线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将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水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中国水文化推广与普及,旨在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水文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了解中国水文化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是有机地结合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大国工匠精神、爱国情怀投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课程的知识点,科学设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学生群体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加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强不息的拼搏斗志。《中国水文化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因为涉猎的知识点比较宽,几乎每一个课程单元都会涉及到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各种优秀的水文化,几乎囊括了水与农业、水与政治、水与战争、水与工程、水与儒家思想、水与道家思想、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民俗、水与治理等领域。这种课程知识点的设置充分提供了课程思政的拓展空间,可以由古鉴今,在文化以及特有的文脉等基础层面上,为学生群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学习,有效扭转了理工科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涉猎”思维性偏差。
二、《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本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了传统文化举例法+思政育人教学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步骤分为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下+线上)三个阶段构建一体化的水文化课堂,由浅入深以不同阶段与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例说明从而引入思政要素。具体步骤如下:
(一)课前阶段(线上)
课前的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学习任务单、观看线上授课视频(中国大学MOOC)、完成知识前测和分组完成章节热点问题讨论等。在该阶段融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以视频、资料或问题思考的形式推送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专业问题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在讲授“水与工程”专业内容前,学习通推送央视纪录片《大三峡》有关“三峡大坝”建设历程的视频,并布置思考任务:工程师攻坚克难,创造世界建筑史奇迹的艰辛过程,给你哪些启示?其建设历程渗透着什么精神?通过大坝建设过程,说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该课前案例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提升对工匠精神、生态环境保护、职业素养的理解度,实现了思政元素与课堂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价值引领与专业内容的同步提升。
(二)课中阶段(线下)
课中主要包括专业精讲、案例融入、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四个环节。
1.专业精讲: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并对线上授课视频进行难度提升,结合学科热点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知识拓展提升,提高课程学术性。
2.案例融入:结合所讲专业知识,融入恰当的思政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例如,在分析“调水工程”章节时,融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路调水路线图和调水库区人民搬迁事迹。在帮助学生认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伟大壮举的同时,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讲授“水与农用水利工具”相关内容时,引入“斗门”和“兰州水车”等水利工具伟大创举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讲授“水与文化”章节时,引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名言警句,启发学生体悟中华水文化之美,传承中华文脉,提高人文素养。
3.小组讨论:学生就关注的思政案例、热点问题、案例启示展开头脑风暴,分享所思所感。还可以就专业内容,列举更多现实思政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完成组内互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提高课程挑战度。
4.学生展示:学生就讨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展示,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在此过程中,完成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归纳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高阶性。
(三)课后阶段(线下+线上)
线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布置实践创新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中的美。线上: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专业内容相关思政案例、分享收获体会、进行VLOG拍摄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程30%的评价分值由线上和线下活跃度和任务完成情况构成。其中包含了课前线上视频观看(中国大学MOOC或学习通)、资料学习,参与课堂提问回答、智慧课堂讨论回复、师生互动情况、课后线上测试和线下VLOG拍摄。学生在每个进程中都可以获得线上量化指标得分,并同时获得教师给予的非量化指标得分,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导向,有效凸显了过程评价,更加有效地促成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达到预期效果。
三、深入挖掘《中国水文化概论》优秀传统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文化之源。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农业的命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大道之源。节水护水爱水,人水和谐共处。《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带领大学生遨游水世界,感受水文化,启迪生命,关注现实。学习水文化,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讲水与中华文明,充分挖掘以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华夏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以及后来几十个强大的王朝,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都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二是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源头。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是结合大禹治水,阐释“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治水精神。讲水与政治,充分挖掘以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讲解“圣人之治于世,其枢在水”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阐释水对经济、文化、生活重要影;二是讲解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在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三是讲坎儿井文化史: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讲解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新疆人民修建坎儿井的伟大事迹,讲述水在维护民族统一方面作用。讲水与儒家思想,充分挖掘以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讲解水流不息,生命不止,万物的循环运行的唯物主义思想;二是讲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来劝导学生用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才能;三是讲解孔子以水为德的载体,描绘君子具备的形象,包括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
四、创新《中国水文化概论》教学模式
一是以《中国水文化概论》为依托进行多课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采取“国内大师”同讲一门课,“校内名师”同讲水文化的教学模式,邀请国内外著名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行业大师、校内外名师作专题讲座和报告,从不同的维度角度讲述水文化故事,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二是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水文化遗址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从课程观到专业观、从专业观到学科观,加强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环保日”“低碳日”“水法宣传日”等纪念日,举办各种参与性的专题水文化教育活动,结合社团实践,开展多主题的文化展演,深刻内化学生对水文化的认识,锻炼其对水文化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06-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孙跃东,曹海艳,袁馨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7-88.
[3]袁阳,李雪皎.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灌溉排水学报. 2023,42(01):159-160.
[4]沈先陈.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及教育意义[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0,32(03):5-8.
基金项目:
1.蚌埠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水文化概论”(2023kcszsfkc3)
2.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理论素质提升问题研究”(2023SK02zd)
作者简介
陈万军 ( 1985- ) ,男,安徽天长人,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