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研究

何洁慧 武玲玲 张余佳 陈鑫鸿 芦嘉琪 陈炜妍
  
大通媒体号
2024年9期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谈及文化自信,重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二者具有明显、直接的共生关系。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更好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报告,以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为着眼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同时,本文思考青年人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并提出策略以供参考。这将为人民群众文化自觉的培养、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共生关系的内在体现

(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传承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文化传承,本质上乃是对“传统”的深度认同,其本身已经是在一代代人文化实践的结果之上,通过文化创新使“传统”才得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它是注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是让民族的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创新的前提,离不开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从文化自信基础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认同感,这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创新动力层面看,文化自信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探索欲,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动力,继而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生关系在传承与创新上的体现。

(二)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

重视和谐与平衡、强调自然与人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闻名,其涵盖面之广泛和内容之深厚亦是深入人心。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精神的链接。诸如舞狮、剪纸、传统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几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体现。

这种文化自信激发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审视与利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和创意重塑,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新中式服装在社交媒体“爆火”、京剧咏叹调与数字技术的碰撞、由舞狮文化衍生出的相关文创……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我们的文化创新正朝着包容、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文化自信可以为文化创意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并对文创市场需求的扩大起促进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创新领域大放异彩,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从国际视角看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程尤秀,2021),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就拿中英文化来对比,由于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二者的文化有所不同:比如,大部分西方人相对以自我为中心,而我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群体关系,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群体主义形成对比(郭丽, 2020)。又比如在我国文化中,龙象征高贵神圣,但在英语中,龙代表邪恶 (郭丽, 2020)。上述例子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培养了我们的身份认同,也培养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走出国门后既不会忘本,也能大方向他国人民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国际传播的衔接作用

国际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例如2023年,以潍坊核雕、潍坊风筝等为代表的中国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式的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向日本友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认可中华文化。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声收获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一)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想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必然要求青年人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青年人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最近,一条“南昌大学陈俐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赣剧传统戏曲”的视频就火遍全网。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昌大学二级教授、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的陈俐老师,创新授课模式,将赣剧舞台搬上三尺讲台,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戏曲之美。这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切身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鲜活示例。

在信息化的时代,各类社交平台上不乏出现青年人的身影。有许多青年人将传统文化与变装、短剧、元宇宙等流行文化结合,吸引了不少眼球。不少观众通过观看这些作品重新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我们可以利用青年优势,从“受教者”的身份转变为“宣传者”,用青年人的语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打造更具有创意的短视频、笔记、文章等,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除此之外,积极参加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青年人可以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切身用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以广州永庆坊为例,该地通过特色项目吸引了许多岭南地区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落户,永庆坊也因此成为广州第一个非遗街区。这不仅可以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年轻人的需求,推动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还可以让青年人更直接地向传承人学习和传统文化知识技能,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通过当地的传承人了解到,当前非遗文化面临着在商业发展下可能变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需求下会产生艺术质量下降、资金空洞等严峻的挑战。对此,传承人要加强与青年人的交流,运用发散思维,积极将“老智慧”与“新元素”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让人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这有助于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与此同时,这种文化自信又为中外文化交流充足底气,形成良性循环。学习外语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作为青年,我们若想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需要掌握好当地的语言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论坛、讲座等跨文化交流活动,寻求机会,主动向外国友人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抖音短视频热门博主“陈善福儿”为例。他开创的“给一百位日本人做中国菜”系列,自登上热门以来,引起海外博主的争相模仿,不少对中国有误解的外国人,也因这位博主的视频纷纷改观。这是青年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具象化的体现,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往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深层的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使其得以焕发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文化自信提供根基和源泉。二者共生形成的良性循环,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体现,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不容忽视,培养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尤秀.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策略[J].汉字文化,2021(24):160-161.

[2]于刚.2023.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2023.6.15.

[3]王思颖,窦卫霖.2022.中国非遗走向国际 探索传递中国“好声音”新路径.2022.2.18.

[4]彭澳丽.赣剧课堂变舞台[N].中国文化报,2024.4.2(4).

[5]郭丽.论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28):168-169

基金来源

本文系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策略(项目编号xj2023118450722)的阶段性成果

武玲玲,通讯作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